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3.1 国家形象的概念 | 第9-10页 |
1.3.2 国外对中国形象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3 国内对中国形象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设计与实施情况 | 第14-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调查对象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4 调查实施情况 | 第17-18页 |
2 吉尔吉斯斯坦来疆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 | 第18-27页 |
2.1 中国整体形象认知状况调查 | 第18页 |
2.2 中国具体、局部形象认知状况调查 | 第18-23页 |
2.2.1 中国人形象 | 第18-19页 |
2.2.2 中国社会各层面形象 | 第19-23页 |
2.3 中国形象认知倾向和态度 | 第23-25页 |
2.3.1 正面认知 | 第24-25页 |
2.3.2 中性认知 | 第25页 |
2.3.3 负面认知 | 第25页 |
2.4 中国形象认知变迁及分析 | 第25-27页 |
3 塔吉克斯坦来疆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 | 第27-35页 |
3.1 中国整体形象认知状况调查 | 第27页 |
3.2 中国具体、局部形象认知状况调查 | 第27-31页 |
3.2.1 中国人形象 | 第27-28页 |
3.2.2 中国社会各层面形象 | 第28-31页 |
3.3 中国形象认知倾向和态度 | 第31-33页 |
3.3.1 正面认知 | 第33页 |
3.3.2 中性认知 | 第33页 |
3.3.3 负面认知 | 第33页 |
3.4 中国形象认知变迁及分析 | 第33-35页 |
4 吉塔两国来疆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对比 | 第35-40页 |
4.1 对中国具体、局部形象认知对比 | 第35-37页 |
4.1.1 中国人形象对比 | 第35-36页 |
4.1.2 中国社会各层面形象对比 | 第36-37页 |
4.2 对中国形象认知倾向和态度对比 | 第37-39页 |
4.2.1 正面认知对比 | 第37-38页 |
4.2.2 中性认知对比 | 第38页 |
4.2.3 负面认知对比 | 第38-39页 |
4.3 中国形象认知变迁对比 | 第39-40页 |
5 吉塔两国来疆留学生对中国形象认知异同、偏差及分析 | 第40-45页 |
5.1 认知共同点及其分析 | 第40页 |
5.1.1 中国本身具有此类特征 | 第40页 |
5.1.2 吉塔两国意识形态及宗教相同 | 第40页 |
5.1.3 与中国的交流都比较密切 | 第40页 |
5.2 认知偏差问题及分析 | 第40-42页 |
5.2.1 大众传播媒介误导 | 第41页 |
5.2.2“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大众心理 | 第41页 |
5.2.3 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排异心理 | 第41-42页 |
5.3 认知差异及分析 | 第42-45页 |
5.3.1 吉塔两国与中国民间交流程度不尽相同 | 第42页 |
5.3.2 吉塔两国的总体经济社会情况不尽相同 | 第42-43页 |
5.3.3 吉塔两国使用语言的差异 | 第43页 |
5.3.4 吉塔两国留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 第43页 |
5.3.5 吉塔两国在中国的跨境民族分布数量不同 | 第43-45页 |
6 加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建构 | 第45-48页 |
6.1 采取本土化原则 | 第45页 |
6.2 注重双向建构 | 第45-46页 |
6.3 运用柔性建构的方式 | 第46页 |
6.4 强化情感传播与交流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8页 |
附一 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来疆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对比研究 调查问卷(汉语版 | 第49-53页 |
附二 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来疆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对比研究调查问卷(俄语版) | 第53-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