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文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 第11页 |
二、现有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概貌 | 第11-12页 |
三、对外汉语文化大纲与文化等级大纲研究 | 第12页 |
第二节 汉语教学中有关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形象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教学成效与中国形象提升关系方面 | 第13页 |
二、汉语教材内容呈现中国形象方面 | 第13-14页 |
三、汉语学习者对中国形象认识方面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的方式及特征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对几个形象概念的厘清 | 第18-21页 |
一、对“形象”一词的厘清 | 第18页 |
二、对“中国形象”的内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三、对“中国文化形象”内涵的界定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中国文化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一、同属文化范畴 | 第21-22页 |
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第22页 |
三、中国文化形象属于中国形象 | 第22页 |
第三节 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的方式与特征 | 第22-24页 |
一、呈现方式:无处不在,多种多样 | 第22页 |
二、呈现特征:外显性、内蕴性、多样化、地域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状态 | 第24-31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应该呈现的状态 | 第24-25页 |
一、教材内容方面 | 第24-25页 |
二、教师队伍方面 | 第25页 |
第二节 课程教学中实际呈现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教材内容方面 | 第25-26页 |
二、课程设置方面 | 第26页 |
三、师资力量方面 | 第26页 |
四、教学过程方面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中国概况”“中国文化”课程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状态 | 第28-31页 |
一、教学内容方面 | 第28页 |
二、教学效果方面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教学反映与调查研究 | 第31-52页 |
第一节 课程说明及调查说明 | 第31-34页 |
一、课程设置情况 | 第31页 |
二、教材使用情况 | 第31页 |
三、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第31-32页 |
四、调查对象介绍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调查、访谈及分析 | 第34-52页 |
一、问卷以及调查结果说明 | 第34-35页 |
二、留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变化 | 第35-50页 |
三、认识是否受性别、专业、国家因素的影响 | 第50-51页 |
四、对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的建议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问题与对策 | 第52-56页 |
第一节 调查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一、调查结论 | 第52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应对策略 | 第53-56页 |
一、教材编写方面:更多融入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 第53-54页 |
二、教师教学方面:多发挥教师的主动角色 | 第54页 |
三、课程设置方面:不同学习层次设置不同学习方式 | 第54页 |
四、人才培养方面:多方配合培养能够担任汉语教师的人才 | 第54-55页 |
五、影响因素方面:有效利用晕轮效应,避免消极刻板印象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的确立与培植 | 第56-58页 |
一、开拓地域性特色新模式 | 第56页 |
二、确立文化传承教学方向 | 第56-57页 |
三、积极引导留学生兴趣 | 第57页 |
四、树立平和、包容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78页 |
附录1 | 第63-72页 |
附录2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