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天津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核心概念界定第10-13页
  (一) 父母教养方式第10-11页
   1. 国外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第10-11页
   2. 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第11页
  (二) 积极心理品质第11-13页
 三、理论基础第13-16页
  (一) 大教育理论和家庭系统、符号互动理论第13-14页
  (二) 积极心理学第14-15页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5页
  (四) 社会建构主义第15-16页
 四、研究意义第16-17页
  (一) 理论意义第16页
  (二) 实践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17-31页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第17-26页
  (一) 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划分第17-18页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第18-19页
  (三)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9-23页
  (四)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3-25页
  (五)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反思第25-26页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综述第26-31页
  (一) 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研究第26页
  (二) 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研究第26-29页
  (三) 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研究第29页
  (四)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反思第29-31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31-36页
 一、研究的目的第31页
 二、研究的对象第31页
 三、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第31-36页
  (一) 研究方法第31-32页
  (二) 研究工具第32-36页
第四章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第36-39页
  (一)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第36-38页
  (二) 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分析第38-39页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回归分析第40-42页
  (一)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总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回归分析第40页
  (二)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六大美德的回归分析第40-42页
第五章 研究讨论第42-50页
 一、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良好第42-43页
 二、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第43-44页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第44-50页
  (一) 消极拒绝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第44-48页
  (二) 溺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第48-50页
第六章 研究建议第50-56页
 一、建立“大家庭”互联网,形成积极教养氛围第50页
 二、发挥学校“两导”功能,习得积极教养方法第50-52页
 三、加强“主阵营”的实践,落实积极教养行为第52-56页
  (一) 摒弃不良的教养观念,形成积极教养观念与态度第53页
  (二) 拒绝家庭冷暴力,给予温暖、理解与关爱第53-54页
  (三) 确定培养目标,把握溺爱教养尺度第54页
  (四) 谨防包办代替,干涉适时适地第54-55页
  (五) 多沟通交流,善赏识赞扬第55-56页
研究反思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附录第59-60页
后记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教学策略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