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一、引言第8-12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页
 (二) 核心概念界定第8-10页
  1. 中国化第8-10页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第10页
 (三)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10-11页
  1. 发展完善中国特色教学理论第10页
  2. 为其它教学理论中国化提供研究经验第10-11页
  3. 指导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第11页
 (四)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 比较研究法第11页
  2. 理论分析法第11-12页
  3. 历史研究法第12页
 (五)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2页
 (六)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页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第12-18页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12-15页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想渊源第12-13页
  2. 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第13-14页
  3.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学的影响突显第14-15页
 (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第15-18页
  1. 不确定的知识观第15-16页
  2. 自主建构的学习观第16页
  3. 情境互动的教学观第16-18页
  4. 合作互动的师生观第18页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发展阶段第18-29页
 (一) 引介与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第18-21页
  1. 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第19-20页
  2. 实践应用领域的初步探索研究第20-21页
 (二) 批判反思与深化应用阶段:2001年至今第21-29页
  1. 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身的反思第21-22页
  2. 新课改背景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化应用第22-29页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表现形式第29-37页
 (一) 引介基本观点第29-31页
 (二) 本土化的理论探讨第31-32页
 (三) 课程改革相关文本的逐渐渗透第32-34页
 (四) 教学改革实验第34-36页
 (五) 课堂教学实践第36-37页
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影响因素第37-43页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本身第37-39页
 (二) 传播主体与应用主体第39-41页
 (三) 政策因素第41页
 (四) 经济因素第41-42页
 (五) 文化因素第42-43页
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困境第43-51页
 (一)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第43-47页
  1. 课堂教学机械化、形式化倾向严重第43-44页
  2. 重生轻师现象凸显第44-45页
  3. 过度重视直接经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习得第45页
  4. 过于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同时对终结性评价有所疏忽第45-47页
 (二) 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第47-51页
  1. 食洋难化第47-48页
  2. 理论思维方式两极化第48-49页
  3. 科学研究意识淡薄第49-50页
  4. 本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脱节第50-51页
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国化的启示第51-57页
 (一) 紧密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第51-53页
 (二) 加强本土化理论研究第53-54页
 (三)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第54-56页
 (四) 坚持全球视野第56-57页
结束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舒尔曼教师知识观的研究
下一篇:父母教养方式对天津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