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9-10页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第9-10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源起、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0-12页 |
一、研究源起 | 第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一、本体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二、偏误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强调义“是……的”结构中“是”、“的”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中的“是” | 第24-29页 |
一、强调义“是……的”结构的使用条件 | 第24-25页 |
二、“是”的性质和作用 | 第25-26页 |
三、“是”的省略 | 第26-28页 |
四、“是”的位置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中的“的” | 第29-33页 |
一、“的”的性质和作用 | 第29-31页 |
二、“的”的位置 | 第31页 |
三、“是”与“的”的搭配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强调义“是……的”结构来源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判断句的发展及判断词“是”的形成 | 第33-35页 |
一、判断句的发展 | 第33-34页 |
二、判断词“是”的产生 | 第34-35页 |
三、“是”字判断句中“是”的位置以及对前后变项的要求 | 第35页 |
第二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句式分析 | 第35-42页 |
一、“S是AVO的”句式分析 | 第36-38页 |
二、“0是AV的”句式分析 | 第38-39页 |
三、“S是AV的0”句式分析 | 第39-40页 |
四、“是SV的0”句式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强调义“是……的”结构分析 | 第42-56页 |
第一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句法分析 | 第42-48页 |
一、强调义“是……的”结构否定形式 | 第42-43页 |
二、过渡句式分析 | 第43-46页 |
三、典型强调义“是……的”结构句式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语义分析 | 第48-52页 |
一、强调义“是……的”结构具有“已然义” | 第49-50页 |
二、强调义“是……的”结构具有“静态性” | 第50-52页 |
三、强调义“是……的”结构具有“凸显义” | 第52页 |
第三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的语用分析 | 第52-56页 |
一、强调义“是……的”结构可以用来强调“施受”关系 | 第53页 |
二、传达某一已然事件发生的条件 | 第53-55页 |
三、语篇衔接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强调义“是……的”结构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 第56-71页 |
第一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偏误类型 | 第56-62页 |
一、遗漏偏误 | 第56-59页 |
二、误用偏误 | 第59-60页 |
三、杂糅偏误 | 第60-61页 |
四、位置偏误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偏误原因 | 第62-66页 |
一、目的语语法规则的过度泛化 | 第62-64页 |
二、使用环境认识不足 | 第64页 |
三、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到位 | 第64-65页 |
四、二语习得者自身的学习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强调义“是……的”结构的教学策略 | 第66-71页 |
一、加强对强调义“是……的”结构的本体研究 | 第66-69页 |
二、加强句式的变换训练 | 第69-70页 |
三、加强语境教学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