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功能、疏离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2页
2 研究综述第12-24页
    2.1 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第12-15页
        2.1.1 人际关系困扰的概念第12-13页
        2.1.2 人际关系的理论第13-15页
    2.2 家庭功能的研究第15-18页
        2.2.1 家庭功能的概念第15-16页
        2.2.2 家庭功能的理论第16-18页
    2.3 疏离感的研究第18-21页
        2.3.1 疏离感的概念第18-20页
        2.3.2 疏离感的维度第20-21页
    2.4 人际关系与家庭功能、疏离感的关系研究第21-24页
        2.4.1 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第21页
        2.4.2 人际关系困扰与疏离感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2.4.3 家庭功能与疏离感的相关研究第22-24页
3 研究缘由及假设第24-27页
    3.1 研究缘由第24-25页
        3.1.1 已有研究中的不足第24页
        3.1.2 来自于实践的思考第24-25页
    3.2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假设第25-27页
        3.2.1 研究意义第25-26页
        3.2.2 研究目的第26页
        3.2.3 研究假设第26-27页
4 研究方法与对象第27-29页
    4.1 研究对象第27页
    4.2 研究工具第27-28页
    4.3 研究程序第28-29页
5 研究结果第29-43页
    5.1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特点第29-32页
        5.1.1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基本情况第29-30页
        5.1.2 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0页
        5.1.3 大学生人际困扰在城乡上的差异比较第30-31页
        5.1.4 人际关系困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1页
        5.1.5 人际关系困扰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比较第31-32页
    5.2 学生家庭功能的特点第32-35页
        5.2.1 大学生家庭功能的基本情况第32页
        5.2.2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2-33页
        5.2.3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城乡上的差异比较第33-34页
        5.2.4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4页
        5.2.5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比较第34-35页
    5.3 大学生疏离感的特点第35-37页
        5.3.1 大学生疏离感的基本情况第35页
        5.3.2 大学生疏离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5-36页
        5.3.3 大学生疏离感在城乡上的差异比较第36页
        5.3.4 大学生疏离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6-37页
        5.3.5 大学生疏离感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比较第37页
    5.4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功能、疏离感的相关研究第37-39页
        5.4.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第37-38页
        5.4.2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疏离感的相关研究第38页
        5.4.3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疏离感的相关研究第38-39页
    5.5 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第39-40页
        5.5.1 大学生家庭功能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第39页
        5.5.2 大学生家庭功能对疏离感的回归分析第39页
        5.5.3 大学生疏离感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第39-40页
        5.5.4 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共同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第40页
    5.6 大学生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中介效应第40-41页
    5.7 同一性别下家庭功能、疏离感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第41-42页
    5.8 同一性别下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中介效应第42-43页
6 综合分析与讨论第43-53页
    6.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基本特点分析第43-46页
        6.1.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基本情况分析第43-44页
        6.1.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性别差异分析第44页
        6.1.3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城乡差异分析第44-45页
        6.1.4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第45页
        6.1.5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分析第45-46页
    6.2 大学生家庭功能的基本特点分析第46-49页
        6.2.1 大学生家庭功能的总体情况分析第46页
        6.2.2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第46-47页
        6.2.3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第47-48页
        6.2.4 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第48页
        6.2.5 家庭功能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分析第48-49页
    6.3 大学生疏离感的基本特点分析第49-50页
        6.3.1 大学生疏离感的基本情况分析第49页
        6.3.2 大学生疏离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第49页
        6.3.3 大学生疏离感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第49-50页
        6.3.4 大学生疏离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第50页
        6.3.5 大学生疏离感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分析第50页
    6.4 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回归分析第50-51页
        6.4.1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回归分析第50页
        6.4.2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疏离感的相关、回归分析第50-51页
        6.4.3 疏离感对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回归研究分析第51页
    6.5 大学生疏离感在家庭功能、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51-52页
    6.6 同一性别下大学生家庭功能、疏离感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回归分析第52页
    6.7 同一性别下疏离感对大学生家庭功能、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效应分析第52-53页
7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53-55页
    7.1 研究结论第53页
    7.2 研究启示第53-55页
8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55-56页
    8.1 研究局限第55页
    8.2 研究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社会建造主义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以《应用Moodle开展教学》开放课程为例
下一篇:中外高校心理咨询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