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会意字考析 | 第12-28页 |
第一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会意字考析标准 | 第12-15页 |
一、鉴别《大纲》中会意字的原则 | 第12-13页 |
二、收录《大纲》中会意字的标准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会意字考析分类 | 第15-28页 |
一、对《大纲》中会意字部件的分类 | 第15-23页 |
二、对《大纲》中会意字结构的分类 | 第23-28页 |
第二章 对汉字字感的调查及认识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字感概述 | 第28-31页 |
一、字感的定义 | 第28-30页 |
二、字感的特点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对汉字字感的调查 | 第31-37页 |
一、汉字字感的调查问卷设计 | 第31-33页 |
二、汉字字感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第三节 对汉字字感的认识 | 第37-43页 |
一、对汉字字感“整字”层面的认识 | 第37-38页 |
二、对汉字字感“结构”层面的认识 | 第38页 |
三、对汉字字感“笔画、笔顺”层面的认识 | 第38-40页 |
四、对汉字字感“部件切分”层面的认识 | 第40页 |
五、对汉字字感“字义”层面的认识 | 第40-41页 |
六、对汉字字感建构模式的认识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留学生会意字字感形成阶段存在的偏误及原因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留学生会意字字感形成阶段存在的偏误 | 第43-49页 |
一、“整字”层面的会意字字感偏误 | 第43-45页 |
二、“结构”层面的会意字字感偏误 | 第45-47页 |
三、“笔顺”层面的会意字字感偏误 | 第47-49页 |
四、“部件”层面的会意字字感偏误 | 第49页 |
五、“字义”层面的会意字字感偏误 | 第49页 |
第二节 留学生会意字字感存在偏误的原因 | 第49-53页 |
一、对形近字的误判 | 第49-50页 |
二、对主要部件的过度关注 | 第50-51页 |
三、对结构的认知不清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基于字感的会意字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 第53-67页 |
第一节 基于字感的会意字教学原则 | 第53-57页 |
一、遵循字感建构模式的原则 | 第53-54页 |
二、注重部件教学的原则 | 第54-56页 |
三、解析会意字“造意”结构的原则 | 第56-57页 |
四、提前规避偏误的原则 | 第57页 |
五、笔顺教学贯穿始终的原则 | 第57页 |
第二节 基于字感的对外汉语会意字教学方法 | 第57-67页 |
一、田字格法 | 第57-58页 |
二、结构图示法 | 第58页 |
三、笔顺描红法 | 第58页 |
四、部件析字法 | 第58-60页 |
五、“造意”结构解析法 | 第60-61页 |
六、图片猜字法 | 第61-65页 |
七、对比式教学法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