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英语母语学习者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9-14页
    1.1 选题缘起第9页
    1.2 研究对象第9-10页
    1.3 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1 极性程度补语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2 对程度补语的偏误和教学研究综述第11-12页
        1.3.3 以往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第12页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2-13页
    1.5 创新点和不足第13-14页
第2章 极性程度补语本体研究第14-20页
    2.1 极性程度补语的定义和归属第14-15页
        2.1.1 极性程度补语的定义第14页
        2.1.2 极性程度补语的归属第14页
        2.1.3 研究对象第14-15页
    2.2 极性程度补语的分类和特点第15-17页
        2.2.1 极性程度补语的分类第15页
        2.2.2 极性程度补语的特点第15-17页
    2.3 极性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状态补语的区分第17-20页
        2.3.1 极性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的区分第17-19页
        2.3.2 极性程度补语与状态补语的区分第19-20页
第3章 英汉极性程度义的对比第20-25页
    3.1 汉语极性程度补语的表达第20-22页
    3.2 英语极性程度义的表达第22-24页
    3.3 英汉极限程度义表达的对比第24-25页
第4章 英语母语学习者习得汉语极性程度补语的偏误第25-35页
    4.1 偏误分析第25-32页
        4.1.1 语料分析第26-28页
        4.1.2 偏误类型分析第28-32页
    4.2 偏误原因分析第32-35页
        4.2.1 母语负迁移第32-33页
        4.2.2 目的语规则泛化第33页
        4.2.3 学习策略及交际策略的影响第33-34页
        4.2.4 学习环境的影响第34-35页
第5章 教学建议第35-38页
    5.1 合理编写教材、安排教学顺序第35-36页
    5.2 课堂教学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第36页
    5.3 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避免母语干扰第36-37页
    5.4 加强复现原则,限制回避策略第37页
    5.5 小结第37-38页
第6章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附录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侥幸”类副词偏误分析
下一篇:蒙古国胜利者中文学校汉语教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