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船体结构温度场分析 | 第12-14页 |
1.3 船体梁极限强度研究 | 第14-18页 |
1.3.1 简单梁理论方法 | 第14页 |
1.3.2 应力分布法 | 第14-15页 |
1.3.3 逐步破坏法 | 第15-17页 |
1.3.4 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17-18页 |
1.4 LNG船在事故状态下的结构安全评估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极限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20-35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极限强度分析中非线性的来源 | 第20-21页 |
2.3 非线性有限元的准静态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3.1 准静态算法 | 第21-22页 |
2.3.2 加载控制与接受准则 | 第22-23页 |
2.4 简单箱形梁的极限强度分析 | 第23-27页 |
2.4.1 Nishihara模型参数 | 第23-24页 |
2.4.2 Nishihara理想模型 | 第24-25页 |
2.4.3 考虑初始变形的模型 | 第25-27页 |
2.5 LNG船体梁极限强度分析 | 第27-34页 |
2.5.1 横向范围的影响 | 第27-31页 |
2.5.2 纵向范围的影响 | 第31-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LNG船的稳态温度场分析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LNG船热传递问题特征简述 | 第35-36页 |
3.3 温度场分析理论 | 第36-37页 |
3.4 热对流的计算理论 | 第37-41页 |
3.4.1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 第38-39页 |
3.4.2 大空间自然对流 | 第39-41页 |
3.5 LNG船热系统的简化处理 | 第41-43页 |
3.6 基于PCL的有限元实现方法 | 第43-45页 |
3.7 典型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45-48页 |
3.7.1 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3.7.2 计算工况 | 第47页 |
3.7.3 边界条件 | 第47页 |
3.7.4 温度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3.8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不同运营环境温度对LNG船极限强度影响的研究 | 第49-62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计算工况 | 第49-50页 |
4.3 温度计算结果 | 第50-52页 |
4.4 稳态温度场分布特点 | 第52-53页 |
4.5 不同运营环境下船体结构的材料特性差异 | 第53-59页 |
4.6 极限强度计算 | 第59-61页 |
4.7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低温脆性对LNG船剩余极限强度及可靠性的影响 | 第62-75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破损工况的确定 | 第62-65页 |
5.2.1 破损位置 | 第62页 |
5.2.2 破损形状 | 第62-63页 |
5.2.3 破损范围 | 第63页 |
5.2.4 破口模拟方式 | 第63-65页 |
5.3 未破舱情况的剩余极限强度 | 第65-66页 |
5.4 破舱情况下的剩余极限强度 | 第66-70页 |
5.4.1 破舱不考虑泄漏工况 | 第66页 |
5.4.2 破舱情况下的温度分析 | 第66-67页 |
5.4.3 温度场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5.4.4 材料的低温脆性 | 第68页 |
5.4.5 剩余极限强度分析 | 第68-70页 |
5.5 不同破损情况下剩余可靠度的分析 | 第70-74页 |
5.5.1 极限状态方程 | 第70-71页 |
5.5.2 极限强度的随机模型 | 第71页 |
5.5.3 静水弯矩的随机模型 | 第71页 |
5.5.4 波浪弯矩的随机模型 | 第71-72页 |
5.5.5 破损下的载荷特性 | 第72页 |
5.5.6 模型不确定性 | 第72-73页 |
5.5.7 可靠度计算 | 第73-74页 |
5.6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