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和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问题提出 | 第9-16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1.1 同一性研究的早期理论 | 第9-10页 |
1.1.2 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 第10-11页 |
1.1.3 本文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的理解 | 第11-12页 |
1.1.4 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1.5 “问题行为”的含义 | 第14页 |
1.1.6 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14-15页 |
1.1.7 同一性与问题行为 | 第15页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设计 | 第16-2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1.1 研究假设 | 第16页 |
2.1.2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2.1.3 研究工具 | 第17页 |
2.2 研究过程 | 第17-18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18-24页 |
2.3.1 自我同一性发展比较分析 | 第18-19页 |
2.3.2 问题行为表现分析 | 第19-20页 |
2.3.3 自我同一性与问题行为相关分析 | 第20-21页 |
2.3.4 同一性各维度对问题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1-2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24-27页 |
3.1 自我同一性总体的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3.2 问题行为的现状 | 第25页 |
3.3 自我同一性各地位、维度与问题行为各维度 | 第25-27页 |
启示与不足 | 第27-28页 |
4.1 研究创新点 | 第27页 |
4.2 研究局限 | 第27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27-28页 |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附录 | 第31-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