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2.1 虚拟学习社区 | 第18-19页 |
2.1.1 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及特征 | 第18页 |
2.1.2 虚拟学习社区的要素 | 第18页 |
2.1.3 虚拟学习社区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 社会存在感 | 第19-20页 |
2.2.1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 | 第19页 |
2.2.2 从个人能力视角分析 | 第19-20页 |
2.2.3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 | 第20页 |
2.3 社会网络分析 | 第20-22页 |
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1 社会建构主义 | 第22页 |
3.1.1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3.1.2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社会存在感的启示 | 第22页 |
3.2 群体动力学 | 第22-23页 |
3.2.1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22-23页 |
3.2.2 群体动力学理论对社会存在的启示 | 第23页 |
3.3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3.3.1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3页 |
3.3.2 需要层次理论理论对社会存在的启示 | 第23-24页 |
4 虚拟学习社区社会存在感维度构建 | 第24-27页 |
4.1 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4.2 分析框架 | 第25-27页 |
5 社会存在感的程度大小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52页 |
5.1 个案简介 | 第27-28页 |
5.2 社会存在感程度大小 | 第28-43页 |
5.2.1 技术环境 | 第28-30页 |
5.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30-39页 |
5.2.3 内容分析法 | 第39-43页 |
5.2.4 小结 | 第43页 |
5.3 社会存在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2页 |
5.3.1 问卷的设计 | 第44页 |
5.3.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4-45页 |
5.3.3 社会存在感程度大小及差异性分析 | 第45-50页 |
5.3.4 相关分析 | 第50-52页 |
6 虚拟学习社区发展建议 | 第52-54页 |
6.1 交流工具是社会存在感创建的技术基础 | 第52页 |
6.2 教师是社会存在感创建的引导者 | 第52页 |
6.3 管理者是社会存在感创建的保障者 | 第52-53页 |
6.4 学习者是社会存在感创建的主导者 | 第53-54页 |
7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54-56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54页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A 天涯PS学堂学习论坛会员交流区产生的60个主题 | 第59-62页 |
附录B 虚拟学习社区社会存在感问卷调查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