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葡萄产业概况、采后病害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 第13-14页 |
1.1.1 葡萄产业概况 | 第13页 |
1.1.2 水果采后病害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 第13-14页 |
1.2 葡萄采后病害主要控制方法 | 第14-17页 |
1.2.1 物理控制方法 | 第14-15页 |
1.2.2 化学控制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生物控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生物控制的作用机理 | 第17页 |
1.4 生物制剂的研究 | 第17-21页 |
1.4.1 生物制剂的应用优势 | 第18页 |
1.4.2 生物制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3 生物制剂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应用前景 | 第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拮抗酵母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安全性研究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 | 第23-27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2 采集样品 | 第24页 |
2.2.3 供试水果 | 第24页 |
2.2.4 病原菌 | 第24页 |
2.2.5 培养基 | 第24页 |
2.2.6 酵母菌的分离 | 第24-25页 |
2.2.7 酵母菌的生防效果 | 第25页 |
2.2.8 菌种的保藏 | 第25页 |
2.2.9 菌种的形态学观察 | 第25-26页 |
2.2.10 拮抗菌的序列分析 | 第26页 |
2.2.11 拮抗酵母安全性实验 | 第26-27页 |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3.1 拮抗酵母的初步筛选—体外对黑曲霉的抑制实验 | 第27页 |
2.3.2 拮抗酵母的筛选—葡萄腐烂率和腐烂直径实验 | 第27-28页 |
2.3.3 形态学特征 | 第28-29页 |
2.3.4 拮抗菌的鉴定结果 | 第29-31页 |
2.3.5 S. pararoseusY16菌泥活菌数测定 | 第31-32页 |
2.3.6 急性毒性实验 | 第32-33页 |
2.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34-41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2 化学试剂 | 第34-35页 |
3.2.3 供试水果 | 第35页 |
3.2.4 拮抗酵母 | 第35页 |
3.2.5 病原菌 | 第35页 |
3.2.6 不同浓度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35页 |
3.2.7 田间喷洒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2.8 S. pararoseus Y16采前喷洒对葡萄采后自然腐烂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3.1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36-39页 |
3.3.2 田间喷洒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3.3 S. pararoseus Y16采前喷洒对葡萄采后自然腐烂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S. pararoseus Y16处理控制葡萄采后病害的机制研究 | 第41-58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1-45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4.2.2 化学试剂 | 第41页 |
4.2.3 水果 | 第41页 |
4.2.4 病原菌 | 第41-42页 |
4.2.5 拮抗酵母 | 第42页 |
4.2.6 S. pararoseus Y16的生长动态 | 第42页 |
4.2.7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抗性相关酶酶活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8 RT-qPCR验证PPO, CAT,CHI,PAL和APX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43-44页 |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4.3.1 生长动态 | 第45-48页 |
4.3.2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PPO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4.3.3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CAT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CHI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5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PAL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4.3.6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APX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7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PPO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8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CAT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9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CHI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10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PAL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11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APX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S. pararoseus Y16制剂的制备 | 第58-75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58-61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58页 |
5.2.2 供试水果 | 第58页 |
5.2.3 S. pararoseus Y16及其菌悬液的制备 | 第58页 |
5.2.4 病原菌 | 第58页 |
5.2.5 S. 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制备方法 | 第58-60页 |
5.2.6 S. 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对葡萄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60页 |
5.2.7 S. pararoseus Y16的固体制剂制备方法 | 第60-61页 |
5.2.8 S. pararoseus Y16固体制剂对葡萄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61页 |
5.2.9 S. pararoseus Y16制剂 4oC保存后的存活率 | 第61页 |
5.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1页 |
5.3 结果和分析 | 第61-74页 |
5.3.1 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24 h生长的影响 | 第61-65页 |
5.3.2 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15 d生长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3 最优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24 h生长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4 最优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15 d生长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5 S. 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70页 |
5.3.6 S. pararoseus Y16固体制剂最优保护剂的筛选 | 第70-71页 |
5.3.7 S. pararoseus Y16固体制剂对葡萄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 第71-72页 |
5.3.8 S. pararoseus Y16制剂 4oC保存后的存活率 | 第72-74页 |
5.4 讨论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