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25页 |
一、网络成瘾 | 第15-18页 |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网络成瘾的相关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三)网络成瘾的诊断工具 | 第16-17页 |
(四)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二、父母教养方式 | 第18-19页 |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三、自我同一性发展 | 第19-21页 |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扩散及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 | 第20-21页 |
(四)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四、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 | 第21-22页 |
五、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 | 第22页 |
六、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 | 第22-23页 |
七、现有研究的评价与本研究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一)现有研究的评价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4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一)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 第25页 |
(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 第25页 |
(三)自我同一性自评量表 | 第25-26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6页 |
三、问卷施测、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7-39页 |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 第27-28页 |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基本现状 | 第27页 |
(二)不同性别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 | 第27页 |
(三)不同年级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四)独生非独生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差异分析 | 第28页 |
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 第28-30页 |
(一)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现状 | 第28-29页 |
(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29页 |
(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三、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现状 | 第30-32页 |
(一)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30-31页 |
(二)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1页 |
(三)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四、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分析 | 第32-39页 |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32-33页 |
(二)初中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分析 | 第33-34页 |
(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四)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6-37页 |
(五)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9-49页 |
一、关于初中生网络成瘾的讨论 | 第39-40页 |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基本状况 | 第39页 |
(二)性别差异 | 第39-40页 |
(三)年级差异 | 第40页 |
(四)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 第40页 |
二、关于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讨论 | 第40-41页 |
(一)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 | 第40-41页 |
(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 | 第41页 |
(三)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 第41页 |
三、关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讨论 | 第41-42页 |
(一)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现状 | 第41页 |
(二)性别差异 | 第41-42页 |
(三)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 第42页 |
四、关于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关系的讨论 | 第42-46页 |
(一)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初中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 第44页 |
(四)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4-46页 |
五、教育建议 | 第46-49页 |
(一)学校教育应正确引导初中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 第46页 |
(二)家庭教育需重视情感支持 | 第46-4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49-50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1 | 第55-56页 |
附录 2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