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双孢蘑菇采后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前言第10-21页
   ·双孢蘑菇概述第10-11页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第10页
     ·双孢蘑菇的价值第10页
     ·孢蘑菇国内外生产现状第10-11页
   ·采后双孢蘑菇品质变化的生理现象第11-13页
     ·呼吸作用第11-12页
     ·蒸腾作用第12页
     ·水分的变化第12页
     ·色泽的变化第12-13页
     ·质地的变化第13页
     ·营养成分的变化第13页
   ·影响双孢蘑菇贮藏性的环境因素第13-15页
     ·温度第13-14页
     ·湿度第14页
     ·气体成分第14页
     ·微生物第14页
     ·采收时间第14-15页
     ·机械损害第15页
   ·食品品质模型第15-18页
     ·果蔬贮藏中品质模型概述第15页
     ·化学品质衰变动力学原理第15-16页
     ·阿伦纽斯方程第16页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原理第16-18页
   ·食品货架期模型及研究现状第18-19页
     ·食品货架期模型第18-19页
     ·货架期模型研究现状第19页
     ·货架期模型的应用第19页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9-21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30页
   ·试验材料第21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1-23页
     ·主要试剂第21-22页
     ·主要仪器第22-23页
   ·材料处理方法第23页
     ·品质指标测定处理组第23页
     ·判断致腐微生物及腐败限量的处理组第23页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第23-25页
     ·颜色测定第23页
     ·褐变度第23页
     ·失重率第23-24页
     ·硬度第24页
     ·细胞膜透性第24页
     ·木质素第24页
     ·蛋白质第24页
     ·还原糖第24-25页
     ·总酚第25页
     ·乙醇第25页
     ·感官评价第25页
   ·微生物指标测定方法第25-26页
     ·假单胞菌数的测定第25页
     ·酵母菌和霉菌数的测定第25-26页
     ·双孢蘑菇腐败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6页
   ·模型建立及验证的方法第26-29页
     ·理化指标模型建立及验证的方法第26-27页
     ·微生物指标模型建立及验证的方法第27-28页
     ·货架期模型建立及验证的方法第28-29页
   ·数据处理第29-3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0-64页
   ·双孢蘑菇采后品质变化规律第30-41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颜色变化的影响第30-33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失重率与感官综合评分的影响第33-34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还原糖、蛋白质和总酚的影响第34-36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36-37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硬度与木质素的影响第37-38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乙醇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贮藏温度对采后双孢蘑菇微生物的影响第39-41页
   ·理化品质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41-53页
     ·色泽变化的预测模型第41-45页
     ·色泽变化预测模型的验证第45-47页
     ·失重率、细胞膜透性和硬度变化的预测模型第47-49页
     ·失重率、细胞膜透性和硬度预测模型的验证第49-50页
     ·基于乙醇含量的双孢蘑菇L~*变化的预测模型及验证第50-53页
   ·微生物模型的建立第53-56页
     ·双孢蘑菇中优势腐败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第53-54页
     ·一级模型的验证第54页
     ·二级模型的拟合第54-56页
     ·二级模型的验证第56页
   ·孢蘑菇货架期预测模型第56-61页
     ·基于理化指标的货架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56-60页
     ·基于微生物指标的货架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60-61页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应用第61-64页
     ·双孢蘑菇流通中货架寿命余量的预测第61-62页
     ·双孢蘑菇货架期商品分级标准的建立第62-64页
4 结论第64-66页
5 展望第66-67页
6 参考文献第67-74页
7 论文发表情况第74-75页
8 致谢第75-76页
附录1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榴冷害与病害生理及调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水解麦胚蛋白工艺及抗氧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