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 研究变量释义 | 第14-15页 |
(一) 生活事件 | 第14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 | 第14页 |
(三) 焦虑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一、 认知情绪调节 | 第15-19页 |
(一) 情绪调节的概念及理论 | 第15-17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的定义 | 第17页 |
(三) 认知情绪调节的测量及实证研究 | 第17-19页 |
二、 生活事件 | 第19-21页 |
(一) 生活事件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9-20页 |
(二) 生活事件的测量 | 第20页 |
(三) 有关生活事件的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三、 焦虑 | 第21-22页 |
(一) 焦虑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二) 焦虑的分类与测量 | 第21-22页 |
(三) 焦虑的发生率 | 第22页 |
四、 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和焦虑的关系 | 第22-26页 |
(一) 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三) 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24页 |
(四) 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6-30页 |
一、 本研究的总体构想及假设 | 第26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三、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一) 生活事件量表(ASLEC) | 第27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 | 第27-28页 |
(三) 焦虑自评量表(SAS) | 第28页 |
四、 施测程序 | 第28-29页 |
(一) 确定研究对象,培训主试 | 第28页 |
(二) 施测过程 | 第28-29页 |
五、 统计工具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一、 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0-33页 |
(一)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分析 | 第30-31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三) 焦虑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二、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一) 高中生生活事件的总体情况描述 | 第33页 |
(二) 高中生生活事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36页 |
四、 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 | 第36-41页 |
(一) 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的趋势描述 | 第36-37页 |
(二) 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7-41页 |
五、 高中生总体焦虑状况分析 | 第41-42页 |
(一) 高中生焦虑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41页 |
(二) 高中生焦虑状况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六、 高中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42-46页 |
(一) 高中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二) 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43-44页 |
(三) 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44-45页 |
(四) 生活事件与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七、 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中介作用检验 | 第46-50页 |
(一) 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6-47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47-50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0-59页 |
一、 高中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以及焦虑的基本特征 | 第50-54页 |
(一) 高中生生活事件的特征 | 第50-51页 |
(二) 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 | 第51-54页 |
(三) 高中生焦虑的特征 | 第54页 |
二、 高中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以及焦虑的关系 | 第54-57页 |
(一) 高中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焦虑密切相关 | 第54-56页 |
(二) 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验证 | 第56-57页 |
(三) 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验证 | 第57页 |
三、 研究启示与反思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