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三、 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16-17页 |
注释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发展的一般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意蕴 | 第18-25页 |
一、 发展的一般理论简述 | 第18-19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特点 | 第19-21页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特点 | 第20-21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义 | 第21-22页 |
(一) 从物本主义到以人为本 | 第21页 |
(二) 从政府主导型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21-22页 |
四、 科学发展观对新经济形态的指引 | 第22-24页 |
(一) 科学发展观下的绿色经济 | 第22-23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 | 第23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经济 | 第23-24页 |
注释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斯大林的“赶超发展观”及向非科学发展观的衰变 | 第25-33页 |
一、 “赶超发展观”的形成及历史功绩 | 第25-27页 |
(一) 形势与苏共的赶超战略 | 第25-26页 |
(二) “赶超发展观”指导下强国梦的初步实现 | 第26-27页 |
二、 “赶超发展观”的局限性及其衰变 | 第27-29页 |
(一) 赶超发展本身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二) 时代发展与赶超战略的衰变 | 第28-29页 |
三、 苏联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29-31页 |
(一) 最高度的集中权力,保证中央配置资源的能力 | 第29-30页 |
(二) 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要素的动员,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30页 |
(三) 通过中央对资源配置的垄断,优先发展重工业 | 第30-31页 |
注释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非科学发展与苏联的衰落 | 第33-42页 |
一、 苏联非科学发展实践的表现 | 第33-35页 |
(一) 忽视民生,轻视个人利益 | 第33页 |
(二) 经济发展比例失衡 | 第33-34页 |
(三) 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增长 | 第34-35页 |
二、 苏联非科学发展的严重后果 | 第35-38页 |
(一)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社会主义威信受损 | 第35-36页 |
(二) 计划经济窒息企业活力,科技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 第36-37页 |
(三) 粗放型发展资源耗费量大,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 第37-38页 |
(四) 过分集权,个人迷信盛行,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 | 第38页 |
三、 苏共对非科学发展实践的认识及其改革的努力 | 第38-41页 |
(一) 50 年代赫鲁晓夫的“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 | 第38-39页 |
(二) 60 年代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制度” | 第39-40页 |
(三) 80 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和根本改革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苏联非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持续的原因及其主要教训 | 第42-51页 |
一、 苏联非科学发展观形成并持续的原因 | 第42-45页 |
(一) 在教条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教条 | 第42-43页 |
(二) 大肆扩军备战,妨碍了科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落实 | 第43-44页 |
(三) 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承载力问题的认识长期不足 | 第44-45页 |
二、 苏联非科学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教训 | 第45-5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 第45-46页 |
(二)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既要通过国家硬实力的增强也要通过民生的改善来展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 第46-47页 |
(三) 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世界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第47-48页 |
(四) 把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国民经济切实地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48-49页 |
(五) 节约能源,爱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