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7页 |
1.1 纳他霉素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1.1 纳他霉素简介 | 第14-15页 |
1.1.2 纳他霉素的特性 | 第15-16页 |
1.1.3 纳他霉素的抑菌机理 | 第16-17页 |
1.1.4 纳他霉素的应用 | 第17页 |
1.2 玉米醇溶蛋白特性与应用进展 | 第17-24页 |
1.2.1 zein的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1.2.2 zein的结构特性 | 第18-19页 |
1.2.3 zein纳米粒子 | 第19-21页 |
1.2.4 zein纳米颗粒对活性物质包埋 | 第21-23页 |
1.2.4.1 精油 | 第21-22页 |
1.2.4.2 酚类化合物 | 第22页 |
1.2.4.3 营养素 | 第22页 |
1.2.4.4 抗菌素 | 第22-23页 |
1.2.5 zein与生物大分子作用 | 第23-24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NZ-Nps分散体系的构建与表征 | 第27-42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zein浓度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28页 |
2.2.2 乙醇浓度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 正反相体系比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29页 |
2.2.4 NZ-Nps分散体系粒径电位测定 | 第29页 |
2.2.5 Nt与zein的紫外吸收峰 | 第29页 |
2.2.6 Nt标准曲线 | 第29页 |
2.2.7 包埋率和装载率 | 第29-30页 |
2.2.8 NZ-Nps的增溶实验 | 第30页 |
2.2.8.1 溶液准备 | 第30页 |
2.2.8.2 抑菌圈实验 | 第30页 |
2.2.9 NZ-Nps表观形态测定 | 第30-31页 |
2.2.10 纳他霉素光降解实验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2.3.1 zein浓度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2 乙醇浓度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3 正反相体积比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紫外定量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2.3.5 Nt和zein浓度对NZ-Nps分散体系包埋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6 NZ-Nps对纳他霉素的增溶作用 | 第37-38页 |
2.3.7 NZ-Nps增溶作用抑菌实验 | 第38-39页 |
2.3.8 光照对Nt保留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纳他霉素与玉米醇溶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42-58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2.1 NZ-Nps包合物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红外光谱检测 | 第43页 |
3.2.3 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 第43-44页 |
3.2.4 核磁共振测定 | 第44页 |
3.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4-45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3.3.1 红外光谱 | 第45-46页 |
3.3.2 荧光图谱 | 第46-50页 |
3.3.3 核磁图谱 | 第50-53页 |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53-56页 |
3.3.4.1 分子动力学模拟构象分析 | 第53-54页 |
3.3.4.2 受体-配体体系动力学轨迹稳定性分析 | 第54-55页 |
3.3.4.3 氢键和能量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纳他霉素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第58-78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58-59页 |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58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8-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4.2.1 稳定剂的筛选 | 第59页 |
4.2.2 CMC浓度对NZC-Nps体系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3 外界条件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1 NZ-Nps和NZC-Nps制备 | 第60页 |
4.2.3.2 pH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页 |
4.2.3.3 离子强度对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60页 |
4.2.3.4 贮藏稳定性实验 | 第60-61页 |
4.2.4 流变实验 | 第61页 |
4.2.5 分散体系冻干粉物化性质 | 第61-62页 |
4.2.5.1 分散体系的微观结构 | 第61页 |
4.2.5.2 复溶实验 | 第61页 |
4.2.5.3 分散体系的缓释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6页 |
4.3.1 不同稳定剂对NZ-Nps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2 CMC浓度对Nt-Zein纳米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3 pH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4 离子强度对分散体系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5 贮藏稳定性实验 | 第69-70页 |
4.3.6 微胶囊的形态结构 | 第70-71页 |
4.3.7 微胶囊的复溶实验 | 第71-73页 |
4.3.8 分散体系的缓释效果 | 第73-74页 |
4.3.9 NZC-Nps分散体系的稳定模型 | 第74-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NZC-Nps分散体系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 | 第78-86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78-79页 |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78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8-7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5.2.1 浸泡保鲜 | 第79页 |
5.2.2 生化指标测定 | 第79-8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0-85页 |
5.3.1 NZC-Nps对蓝莓软果率、失重率、腐烂率的影响 | 第80-82页 |
5.3.2 NZC-Nps对蓝莓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3 NZC-Nps对蓝莓总酚的影响 | 第83-84页 |
5.3.4 NZC-Nps对蓝莓外观形态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创新点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附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