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 第11-12页 |
1.2.2 趋向补语教学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复合趋向补语“上去、上来、下去、下来”的分析 | 第17-24页 |
2.1 “上去、上来、下去、下来”的本体意义 | 第17-21页 |
2.1.1 “上去、上来、下去、下来”作补语 | 第17-19页 |
2.1.2 “上去、上来、下去、下来”辨析 | 第19-21页 |
2.2 “上去、上来、下去、下来”的句法分析 | 第21-23页 |
2.2.1 “上去、上来、下去、下来”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 第21-22页 |
2.2.2 “了”的位置: | 第22页 |
2.2.3 “把”的位置: | 第22页 |
2.2.4 “上去、上来、下去、下来”的否定式 | 第22-23页 |
小结(一) | 第23-24页 |
第3章 苏丹学生使用“上去、上来、下去、下来”的偏误情况 | 第24-40页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8页 |
3.2 调查问卷统计 | 第28-30页 |
3.3 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30-37页 |
3.3.1 偏误类型 | 第34-37页 |
3.3.2 问卷第四部分的分析 | 第37页 |
3.4 偏误的原因 | 第37-39页 |
小结(二) | 第39-40页 |
第4章 教学与学习建议 | 第40-42页 |
4.1 教学建议 | 第40页 |
4.2 学习建议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