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反事实思维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生命意义感第12-14页
        1.1.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界定第12页
        1.1.2 生命意义感的建构模型第12-13页
        1.1.3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第13页
        1.1.4 生命意义感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负性生活事件第14-15页
        1.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2 负性生活事件的测量第15页
    1.3 反事实思维第15-18页
        1.3.1 反事实思维的概念界定第15-16页
        1.3.2 反事实思维的类型第16-17页
        1.3.3 反事实思维的功能第17-18页
    1.4 应对方式第18-19页
        1.4.1 应对方式概念界定第18页
        1.4.2 应对方式的测量第18-19页
    1.5 负性生活事件、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第19-22页
        1.5.1 负性生活事件与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第19-20页
        1.5.2 反事实思维与应对方式、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第20页
        1.5.3 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第20-22页
2 问题提出与总体研究设计第22-26页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第22-23页
        2.1.1 以往研究的局限第22页
        2.1.2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2-23页
    2.2 研究的意义第23页
        2.2.1 理论意义第23页
        2.2.2 实践意义第23页
    2.3 总体研究设计第23-24页
        2.3.1 总体研究假设第23-24页
        2.3.2 总体研究框架第24页
    2.4 核心概念界定第24-26页
3 研究一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第26-34页
    3.1 研究目的第26页
    3.2 研究假设第26页
    3.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3.1 研究对象第26-27页
        3.3.2 研究工具第27页
        3.3.3 施测程序第27页
        3.3.4 数据处理第27页
    3.4 研究结果第27-30页
        3.4.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一般情况第27-28页
        3.4.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28-30页
    3.5 讨论第30-33页
        3.5.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状况第30-31页
        3.5.2 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1-33页
    3.6 小结第33-34页
4 研究二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第34-46页
    4.1 研究目的第34页
    4.2 研究假设第34页
    4.3 研究方法第34-35页
        4.3.1 研究对象第34页
        4.3.2 研究工具第34-35页
        4.3.3 施测程序第35页
        4.3.4 数据处理第35页
    4.4 研究结果第35-43页
        4.4.1 负性生活事件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第35-36页
        4.4.2 负性生活事件与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36-37页
        4.4.3 生命意义感与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37页
        4.4.4 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37-43页
    4.5 讨论第43-45页
        4.5.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分析第43页
        4.5.2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第43-44页
        4.5.3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第44页
        4.5.4 反事实思维、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4-45页
    4.6 小结第45-46页
5 教育启示第46-5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6.1 研究结论第50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录第58-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化对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政府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