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政府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受教育权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受教育权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2.1.3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2 政府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角色定位 | 第21-22页 |
2.2.1 政府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重要主体 | 第21页 |
2.2.2 政府是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关键力量 | 第21-22页 |
2.3 政府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2.3.1 给付行政理论的客观要求 | 第22页 |
2.3.2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 第22-23页 |
2.3.3 法定权利向现实权利转化的有力保障 | 第23-24页 |
3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政府保障体系现状 | 第24-30页 |
3.1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政府保障主要措施 | 第24-27页 |
3.1.1 政府立法保障措施 | 第24-25页 |
3.1.2 政府行政保障措施 | 第25页 |
3.1.3 政府教育保障措施 | 第25-27页 |
3.2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政府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2.1 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7页 |
3.2.2 户籍制度门槛障碍大 | 第27页 |
3.2.3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 第27-28页 |
3.2.4 教育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第28页 |
3.2.5 农村教育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28-30页 |
4 莱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案例分析 | 第30-39页 |
4.1 莱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 第30页 |
4.1.1 莱州市概况 | 第30页 |
4.1.2 莱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 第30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30-32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4.2.2 研究方法及样本统计 | 第31-32页 |
4.2.3 研究实施过程 | 第32页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4.3.1 留守儿童在教学环节中不受重视的问题 | 第32-34页 |
4.3.2 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受歧视的问题 | 第34-35页 |
4.3.3 留守儿童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的问题 | 第35页 |
4.3.4 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保升学率”的牺牲品 | 第35-36页 |
4.3.5 留守儿童在校生活条件差的问题 | 第36-37页 |
4.3.6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辅导 | 第37页 |
4.3.7 存在留守儿童辍学问题 | 第37-39页 |
5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政府保障体系的建议 | 第39-44页 |
5.1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立法及执法体系 | 第39-40页 |
5.1.1 加强保障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立法 | 第39页 |
5.1.2 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侵害案件的执法 | 第39-40页 |
5.2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政策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5.2.1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教育二元化困境 | 第40页 |
5.2.2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 第40-41页 |
5.3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制度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5.3.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 | 第41页 |
5.3.2 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监督机制 | 第41页 |
5.3.3 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责任制 | 第41-42页 |
5.4 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协同保障体系 | 第42-44页 |
5.4.1 完善政府对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 | 第42页 |
5.4.2 完善政府与社团之间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 | 第42-43页 |
5.4.3 完善政府对学校、家庭与社团之间的留守儿童教育协同体系的指导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