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与傣语孟定话的语音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10页 |
| 三、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六、语料来源 | 第12页 |
| 七、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八、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孟定傣族概况 | 第15-24页 |
| 一、孟定建制沿革 | 第15-16页 |
| 二、孟定傣族源流 | 第16-18页 |
| (一)孟定傣族各支系及其分布 | 第16页 |
| (二)孟定傣族源流 | 第16-17页 |
| (三)民间传说中的孟定傣族先祖 | 第17-18页 |
| 三、孟定傣族社会发展情况 | 第18-21页 |
| (一)人口 | 第18页 |
| (二)经济 | 第18-19页 |
| (三)文化 | 第19-21页 |
| (四)教育 | 第21页 |
| 四、孟定的傣绷文及其同掸文的关系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辅音声母比较 | 第24-65页 |
| 一、单辅音声母 | 第26-52页 |
| (一)唇音 | 第26-32页 |
| (二)舌尖音 | 第32-41页 |
| (三)舌面音 | 第41-45页 |
| (四)舌根音 | 第45-50页 |
| (五)喉音 | 第50-52页 |
| 二、复辅音声母 | 第52-64页 |
| (一)后置辅音为/-r-/的复辅音声母 | 第52-54页 |
| (二)后置辅音为/-l-/的复辅音声母 | 第54-57页 |
| (三)后置辅音为/-w-/的复辅音声母 | 第57-60页 |
| (四)带前引的复辅音声母 | 第60-64页 |
| 三、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三章 韵母比较 | 第65-98页 |
| 一、傣泰语的韵母系统 | 第65-71页 |
| 二、元音比较 | 第71-92页 |
| (一)单元音 | 第71-84页 |
| (二)复合元音 | 第84-92页 |
| 三、韵尾 | 第92-97页 |
| (一)鼻音韵尾 | 第93-95页 |
| (二)塞音韵尾 | 第95-97页 |
| 四、小结 | 第97-98页 |
| 第四章 声调比较 | 第98-111页 |
| 一、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关系 | 第98-100页 |
| 二、泰语、傣语声调及其历史分化 | 第100-102页 |
| (一)泰语声调及其历史演变 | 第100-101页 |
| (二)傣语声调及其符号的改革 | 第101-102页 |
| (三)现代泰语、傣语的声调与声调符号 | 第102页 |
| 三、泰语、傣语声调的比较 | 第102-110页 |
| (一)A1调 | 第103-104页 |
| (二)A2调 | 第104页 |
| (三)B1调 | 第104-105页 |
| (四)B2调 | 第105页 |
| (五)C1调 | 第105-106页 |
| (六)C2调 | 第106页 |
| (七)D1S调 | 第106-108页 |
| (八)D1L调 | 第108-109页 |
| (九)D2S调 | 第109页 |
| (十)D2L调 | 第109-110页 |
| 四、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五章 泰语与境内傣语的语音异同 | 第111-119页 |
| 一、辅音声母 | 第111-114页 |
| 二、元音 | 第114-116页 |
| 三、韵尾 | 第116-117页 |
| 四、声调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9-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 附录一 泰语和傣语孟定话语音对应关系表 | 第125-130页 |
| 附录二 傣泰同源词对照表 | 第130-167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67-168页 |
| 后记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