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乳品加工工业论文--各种乳制品论文--干酪论文

Paenibacillus bovis sp.nov.凝乳酶的酶学特性及其结构表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符号对照表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小牛皱胃酶在干酪加工中的作用机理第12-15页
        1.1.1 小牛皱胃酶第12-13页
        1.1.2 Chymosin的凝乳机理第13-14页
        1.1.3 小牛皱胃酶在干酪成熟中的作用第14-15页
    1.2 小牛皱胃酶替代物研究第15-22页
        1.2.1 动物来源凝乳酶第15-16页
        1.2.2 植物来源凝乳酶第16-19页
        1.2.3 基因重组凝乳酶第19-20页
        1.2.4 微生物凝乳酶第20-22页
    1.3 凝乳酶重要评价指标和测定方法第22-25页
        1.3.1 凝乳酶活力测定方法第22-23页
        1.3.2 蛋白酶水解活力测定方法第23-25页
        1.3.3 热稳定性第25页
    1.4 微生物凝乳酶在干酪应用中的研究第25-29页
        1.4.1 微生物凝乳酶对干酪组成、理化指标和得率的影响第26-27页
        1.4.2 微生物凝乳酶对干酪成熟过程的影响第27-28页
        1.4.3 微生物凝乳酶对干酪质构和风味的影响第28-29页
    1.5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第29-31页
        1.5.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9页
        1.5.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Paenibacillus spp. BD3526的筛选及其鉴定第31-43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1-32页
        2.2.1 主要材料第31页
        2.2.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2页
    2.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3.1 产凝乳酶微生物的筛选第32页
        2.3.2 凝乳酶活力的测定第32页
        2.3.3 蛋白酶水解活力的测定第32-33页
        2.3.4 BD3526凝乳酶与商业化凝乳酶的比较第33页
        2.3.5 菌种鉴定第33-3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4-41页
        2.4.1 产凝乳酶菌株BD3526的筛选第34-35页
        2.4.2 BD3526发酵上清凝乳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第35页
        2.4.3 BD3526凝乳酶与商业化凝乳酶的比较第35-37页
        2.4.4 菌株鉴定第37-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Paenibacillus spp. BD3526产酶条件优化第43-56页
    3.1 前言第4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3页
        3.2.1 主要材料第43页
        3.2.2 主要试剂第43页
        3.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3页
    3.3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3.1 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第43页
        3.3.2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方法第43-44页
        3.3.3 小麦麸皮含量和培养时间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4页
        3.3.4 碳源和氮源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4页
        3.3.5 摇床转数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4页
        3.3.6 装液量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4页
        3.3.7 接种量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4-45页
        3.3.8 培养温度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5页
        3.3.9 培养基初始pH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5页
        3.3.10 H2O2浓度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5页
        3.3.11 BD3526发酵罐产酶条件优化第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55页
        3.4.1 小麦麸皮含量和培养时间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5-47页
        3.4.2 碳源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7页
        3.4.3 氮源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7-48页
        3.4.4 摇床转数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8-49页
        3.4.5 装液量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49-50页
        3.4.6 接种量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50-51页
        3.4.7 培养温度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51页
        3.4.8 培养基初始pH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51-52页
        3.4.9 H_2O_2浓度对发酵上清酶活的影响第52-53页
        3.4.10 BD3526发酵罐产酶条件优化第53-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Paenibacillus spp. BD3526凝乳酶的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第56-79页
    4.1 前言第5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4.2.1 主要材料第56页
        4.2.2 主要试剂第56页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6-57页
    4.3 实验方法第57-60页
        4.3.1 粗酶制备第57页
        4.3.2 酶的分离纯化第57页
        4.3.3 SDS-PAGE和Native-PAGE电泳第57-58页
        4.3.4 亲水高效液相色谱第58页
        4.3.5 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BD3526凝乳酶的影响第58页
        4.3.6 金属离子对BD3526凝乳酶的影响第58页
        4.3.7 失活动力学及保护方法第58-59页
        4.3.8 最适温度第59页
        4.3.9 脱脂乳pH和Ca2+浓度对酶活影响第59页
        4.3.10 热稳定性第59页
        4.3.11 pH稳定性第59页
        4.3.12 BD3526凝乳酶水解酪蛋白酶促反应动力学第59页
        4.3.13 BD3526凝乳酶对 α、β 和 κ-CN的水解特性第59页
        4.3.14 BD3526凝乳酶对酪蛋白的水解位点第59-6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0-77页
        4.4.1 粗酶的制备和分离纯化第60-63页
        4.4.2 BD3526凝乳酶的分子量第63-64页
        4.4.3 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BD3526凝乳酶的影响第64-65页
        4.4.4 金属离子对BD3526凝乳酶的影响第65-66页
        4.4.5 BD3526凝乳酶的失活动力学及保护方法第66-70页
        4.4.6 脱脂乳pH和Ca2+浓度对BD3526凝乳酶的影响第70-71页
        4.4.7 BD3526凝乳酶的最适温度、耐热性和pH稳定性第71-72页
        4.4.8 BD3526凝乳酶水解酪蛋白的动力学方程第72-73页
        4.4.9 BD3526凝乳酶对 α、β 和 κ-CN的水解特性第73-75页
        4.4.10 BD3526凝乳酶对不同酪蛋白的水解位点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Paenibacillus spp. BD3526凝乳酶的结构特征研究第79-95页
    5.1 前言第7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9页
        5.2.1 主要材料第79页
        5.2.2 主要试剂第79页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79页
    5.3 实验方法第79-81页
        5.3.1 MALDI-TOF MS/MS二级质谱第79-80页
        5.3.2 BD3526基因组的提取第80页
        5.3.3 BD3526全基因组测序第80页
        5.3.4 BD3526基因组分析及凝乳酶功能基因注释第80页
        5.3.5 BD3526凝乳酶N-端序列第80-81页
        5.3.6 BD3526凝乳酶圆二色谱第81页
        5.3.7 BD3526凝乳酶氨基酸序列分析及三级结构模型构建第81页
        5.3.8 BD3526凝乳酶结构分析第81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1-94页
        5.4.1 MALDI-TOF MS/MS第81-82页
        5.4.2 BD3526全基因组测序及凝乳酶目的基因第82-85页
        5.4.3 BD3526凝乳酶的N-端氨基酸序列第85-87页
        5.4.4 BD3526凝乳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87-91页
        5.4.5 BD3526凝乳酶圆二色谱第91-92页
        5.4.6 BD3526凝乳酶的三维结构预测第92-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主要结论第95页
    展望第95-97页
论文创新点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3页
附录I: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3-114页
附录Ⅱ第114-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改性金属氧化物及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储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