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1.1 应答语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2“好+语气词”的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2章 汉语应答语“好+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 第14-20页 |
2.1“好的”的语气意义 | 第14-15页 |
2.1.1 允许语气意义 | 第14页 |
2.1.2 肯定语气意义 | 第14-15页 |
2.1.3 确认语气意义 | 第15页 |
2.2“好啊”的语气意义 | 第15-17页 |
2.2.1 允许语气意义 | 第15-16页 |
2.2.2 感叹语气意义 | 第16页 |
2.2.3 反诘语气意义 | 第16-17页 |
2.3“好吧”的语气意义 | 第17-18页 |
2.3.1 允许语气意义 | 第17-18页 |
2.3.2 让步语气意义 | 第18页 |
2.4“好了”的语气意义 | 第18-20页 |
2.4.1 让步语气意义 | 第18-19页 |
2.4.2 劝阻语气意义 | 第19-20页 |
第3章 汉语应答语“好+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 第20-23页 |
3.1“好的”的话语功能 | 第20页 |
3.1.1 应允功能 | 第20页 |
3.1.2 话语结束功能 | 第20页 |
3.2“好啊”的话语功能 | 第20-21页 |
3.2.1 应允功能 | 第20-21页 |
3.2.2 话语推进功能 | 第21页 |
3.3“好吧”的话语功能 | 第21-22页 |
3.3.1 应允功能 | 第21页 |
3.3.2 话语推进功能 | 第21-22页 |
3.4“好了”的话语功能 | 第22-23页 |
3.4.1 话语结束功能 | 第22页 |
3.4.2 话题转换功能 | 第22-23页 |
第4章 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4.3 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23-24页 |
4.4 调查问卷的评判标准 | 第24页 |
4.5 调查的实施 | 第24页 |
4.6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24-27页 |
4.6.1 初中髙级学习者对应答语“好的、好啊、好吧、好了”的使用情况 | 第24-25页 |
4.6.2 学习者对应答语“好的、好啊、好吧、好了”的认识 | 第25-27页 |
第5章 汉语应答语“好+语气词”的教学策略 | 第27-31页 |
5.1 偏误类型 | 第27-28页 |
5.1.1 混用 | 第27页 |
5.1.2 误用 | 第27-28页 |
5.2 偏误原因 | 第28-29页 |
5.3 教学策略 | 第29-3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