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昆布 | 第10-13页 |
1.1.1 昆布简介 | 第10-11页 |
1.1.2 昆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第11-13页 |
1.1.3 昆布的加工现状和应用前景 | 第13页 |
1.2 褐藻多酚 | 第13-18页 |
1.2.1 褐藻多酚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褐藻多酚提取技术 | 第15-16页 |
1.2.3 褐藻多酚分离技术 | 第16-17页 |
1.2.4 褐藻多酚总量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1.2.5 褐藻多酚的应用 | 第18页 |
1.3 立题背景、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实验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昆布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0-5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2.1 制备样品 | 第21页 |
2.2.2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1-22页 |
2.2.3 乙醇浸提法提取昆布多酚工艺研究 | 第22页 |
2.2.4 乙醇浸提法工艺优化 | 第22-23页 |
2.2.5 超声波提取昆布多酚工艺研究 | 第23-24页 |
2.2.6 超声波提取法工艺优化 | 第24页 |
2.2.7 微波辅助提取昆布多酚工艺研究 | 第24-25页 |
2.2.8 微波辅助提取法工艺优化 | 第25页 |
2.2.9 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48页 |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2.3.2 乙醇浸提法提取昆布多酚的单因素和响应面结果 | 第26-34页 |
2.3.3 超声波提取昆布多酚的单因素和响应面结果 | 第34-41页 |
2.3.4 微波辅助提取昆布多酚的单因素和响应面结果 | 第41-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昆布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0-5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2 昆布多酚粗提物纯化 | 第51页 |
3.3 昆布多酚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1-54页 |
3.3.1 昆布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1-52页 |
3.3.2 昆布多酚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2-53页 |
3.3.3 昆布多酚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3-5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3.4.1 昆布多酚纯化结果 | 第54页 |
3.4.2 昆布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54-55页 |
3.4.3 昆布多酚清除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55-56页 |
3.4.4 昆布多酚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昆布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58-65页 |
4.1 仪器与设备 | 第58-59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4.1.3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 第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4.2.1 实验准备 | 第59页 |
4.2.2 测定昆布多酚抑菌活性 | 第59-60页 |
4.2.3 测定昆布多酚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60页 |
4.2.4 pH值对昆布多酚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60页 |
4.2.5 温度对昆布多酚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4.3.1 测定昆布多酚抑菌活性的结果 | 第61-62页 |
4.3.2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62页 |
4.3.3 pH值对昆布多酚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4 温度对昆布多酚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5.1 结论 | 第65-67页 |
5.1.1 昆布多酚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65页 |
5.1.2 昆布多酚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65-66页 |
5.1.3 昆布多酚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