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各种食用油论文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大豆油和菜籽油中有益微量成分的综述第11-13页
        1.2.1 甾醇第11-12页
        1.2.2 维生素E第12-13页
        1.2.3 多酚第13页
    1.3 精炼技术概况第13-16页
        1.3.1 脱胶工艺第13-14页
        1.3.2 脱酸工艺第14-15页
        1.3.3 脱色工艺第15-16页
        1.3.4 脱臭工艺第16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5 研究内容第16-19页
第二章 碱炼脱酸工艺对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19-33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19-20页
        2.2.1 原料与试剂第19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9-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5页
        2.3.1 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第20页
        2.3.2 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第20页
        2.3.3 酸法脱胶第20页
        2.3.4 脱胶油碱炼脱酸第20-21页
        2.3.5 碱炼脱酸工艺参数的选择第21页
        2.3.6 脱酸后损失率和保留情况的计算方法第21-22页
        2.3.7 有益微量组分含量的测定第22-2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5-31页
        2.4.1 油脂的质量指标第25页
        2.4.2 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第25-27页
        2.4.3 油脂中维生素E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27页
        2.4.4 脱酸条件对脱胶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27-30页
        2.4.5 常规碱炼后皂脚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含量第30页
        2.4.6 常规碱炼后脱酸油和皂脚中有益微量组分的保留状况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吸附脱色工艺对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3-34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33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3-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6页
        3.3.1 脱酸油吸附脱色第34页
        3.3.2 吸附脱色条件的选择第34-35页
        3.3.3 脱色后损失率和保留情况的计算方法第35页
        3.3.4 油样和白土中有益微量组分含量的测定第35-3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6-40页
        3.4.1 原料脱酸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含量第36页
        3.4.2 脱色条件对脱酸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36-39页
        3.4.3 常规脱色后白土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含量第39页
        3.4.4 常规脱色后脱色油和白土中有益微量组分的保留状况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3页
第四章 脱臭工艺对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43-55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3-44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43-44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4页
    4.3 试验方法第44-46页
        4.3.1 脱色油水蒸气蒸馏脱臭第44页
        4.3.2 水蒸气蒸馏脱臭条件的选择第44-45页
        4.3.3 脱臭后损失率和保留情况的计算方法第45页
        4.3.4 油样和脱臭馏出物中有益微量组分含量的测定第45-46页
        4.3.5 精炼后脱臭油的基本质量指标的测定第4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4.4.1 原料脱色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含量第46页
        4.4.2 脱臭条件对脱色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46-48页
        4.4.3 常规脱臭后脱臭馏出物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含量第48-49页
        4.4.4 常规脱臭后脱臭油和脱臭馏出物中有益微量组分的保留状况第49-50页
        4.4.5 双温脱臭工艺对反式脂肪酸和有益微量组分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4.4.6 精炼后的脱臭油质量指标第51页
        4.4.7 精炼各过程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第51-53页
    4.5 小结第53-55页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1 结论第55-56页
    2 创新点第56页
    3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5页
个人简历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DNA指纹技术检测小麦粉中害虫的研究
下一篇:手工拉面在速冻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