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产品标准与检验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DNA指纹技术检测小麦粉中害虫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1页
    1.1 小麦粉中常见的储粮害虫第12-13页
    1.2 目前小麦粉中害虫的检测方法现状第13-16页
        1.2.1 浮选法第13-14页
        1.2.2 磷钨酸检测尿酸法第14-15页
        1.2.3 生物染色法第15页
        1.2.4 酶联免疫吸附法第15-16页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6-18页
        1.3.1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第16-17页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酸第17-18页
    1.4 DNA指纹技术第18-19页
        1.4.1 DNA指纹技术简介第18页
        1.4.2 DNA指纹技术检测昆虫第18-19页
    1.5 本研究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1 立题依据第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麦粉中的害虫第21-35页
    2.1 试验材料第21-24页
        2.1.1 试虫培养第21页
        2.1.2 供试小麦粉第21页
        2.1.3 小麦粉的感染害虫的处理方法第21-22页
        2.1.4 试剂第22-23页
        2.1.5 仪器第23-24页
    2.2 试验方法第24-25页
        2.2.1 尿酸标准液的制备第24页
        2.2.2 小麦粉中尿酸的提取第24页
        2.2.3 尿酸回收率的测定第24页
        2.2.4 测定尿酸在面粉中降解的方法第24-25页
        2.2.5 害虫感染小麦粉后尿酸含量检测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30页
        2.3.1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色谱柱的选择第25-26页
        2.3.2 尿酸含量与色谱峰面积的标准曲线测定第26页
        2.3.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尿酸的检出限确定第26-27页
        2.3.4 尿酸在小麦粉中的回收率检测第27页
        2.3.5 尿酸在面粉中的降解动态第27-28页
        2.3.6 尿酸检测的色谱峰图第28-30页
    2.4 小麦粉中检测的尿酸的含量与害虫感染时间-虫.密度的关系第30-31页
    2.5 面粉厂随机取样的小麦粉中尿酸的含量检测第31-32页
    2.6 讨论第32-34页
    2.7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DNA指纹技术检测小麦粉中的害虫第35-56页
    3.1 材料第35-37页
        3.1.1 试虫培养第35页
        3.1.2 供试小麦粉第35-36页
        3.1.3 DNA指纹技术供试小麦粉制备第36页
        3.1.4 试剂第36-37页
        3.1.5 仪器第37页
    3.2 方法第37-41页
        3.2.1 兼并引物设计第37-38页
        3.2.2 不同的昆虫基因组的提取第38-39页
        3.2.3 不同害虫虫态含量的小麦粉DNA提取第39页
        3.2.4 基因组DNA纯度检测第39-40页
        3.2.5 目的基因PCR扩增第40页
        3.2.6 PCR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40-41页
        3.2.7 PCR产物测序第41页
        3.2.8 不同重量比例的目的基因条带亮度值第4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1-51页
        3.3.1 昆虫基因组DNA质量及检测结果第41-42页
        3.3.2 PCR反应条件中退火温度确定第42-43页
        3.3.3 目的基因PCR扩增第43-44页
        3.3.4 克隆的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第44页
        3.3.5 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比对结果第44-46页
        3.3.6 DNA指纹技术检测小麦粉中杂拟谷盗各虫态的最低检出限第46-48页
        3.3.7 DNA指纹技术检测小麦粉中锯谷盗各虫态的最低检出限第48-51页
    3.4 害虫含量与目的基因的电泳条带亮度的关系第51页
    3.5 随机取样小麦粉的害虫含量检测第51-53页
    3.6 讨论第53-55页
    3.7 结论第55-56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4.1 结论第56-57页
    4.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介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省储备粮东莞直属库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一篇: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有益微量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