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3 肯尼亚语言状况简介 | 第10-12页 |
1.4 肯尼亚学习者汉语介词“在”习得情况简述 | 第12-14页 |
二、介词“在”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2.2 肯尼亚及东非地区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肯尼亚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在”的偏误分析 | 第16-28页 |
3.1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6-17页 |
3.1.1 理论概述 | 第16页 |
3.1.2 偏误分析的作用 | 第16页 |
3.1.3 偏误分析的方法步骤 | 第16-17页 |
3.2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第17-18页 |
3.2.1 调查对象 | 第17-18页 |
3.2.2 调查方法 | 第18页 |
3.3 确定对语料进行分类统计的原则 | 第18-19页 |
3.4 调查数据和结果 | 第19-22页 |
3.5 “在”字句偏误类型 | 第22-24页 |
3.5.1 “在”字结构出现的位置不当 | 第22页 |
3.5.2 框式介词缺少呼应词语 | 第22-23页 |
3.5.3 介词冗余 | 第23-24页 |
3.5.4 介词混用问题 | 第24页 |
3.6 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24-28页 |
3.6.1 母语负迁移 | 第25页 |
3.6.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25-26页 |
3.6.3 学习环境的影响 | 第26-28页 |
四、关于介词“在”的本体研究及教学建议 | 第28-40页 |
4.1 关于介词短语“在+处所”在句中的位置问题及教学建议 | 第28-31页 |
4.1.1 “在+处所”在句子的位置 | 第28-30页 |
4.1.2 关于NP+VP+PP式的教学建议 | 第30-31页 |
4.2 关于介词“在”和方位介词构成的框式结构 | 第31-35页 |
4.2.1 方位词缺漏和冗余 | 第31-32页 |
4.2.2 区别“在……上”、“在……中”、“在……下” | 第32-34页 |
4.2.3 方位词的教学建议 | 第34-35页 |
4.3 关于介词“在”的隐现规律研究 | 第35-36页 |
4.4 “在”和“于”的区别 | 第36-37页 |
4.5 “在”和“当”的区别 | 第37-40页 |
五、对肯尼亚教学现状的探讨 | 第40-43页 |
5.1 肯尼亚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第40-41页 |
5.1.1 教学资源的欠缺 | 第40页 |
5.1.2 目的语环境的缺失 | 第40-41页 |
5.1.3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第41页 |
5.2 对肯尼亚汉语教师的建议 | 第41-43页 |
六、结语 | 第43-45页 |
附录一:肯尼亚学生汉语介词“在”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 第45-48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答案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