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酿酒工业论文--酿酒工艺论文

不同谷物曲牧区醪糟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11-15页
    1.1 醪糟第11-12页
        1.1.1 醪糟概述第11页
        1.1.2 醪糟营养和功能第11页
        1.1.3 醪糟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黍米第12页
        1.2.1 黍米概述第12页
        1.2.2 黍米营养和功能第12页
        1.2.3 黍米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3 发芽谷物第12-14页
        1.3.1 发芽谷物概述第12-13页
        1.3.2 发芽燕麦第13页
        1.3.3 发芽小麦第13-14页
        1.3.4 发芽玉米第14页
    1.4 萌发过程中主要酶类第14-15页
        1.4.1 α-淀粉酶第14页
        1.4.2 糖化酶第14-15页
        1.4.3 蛋白酶第15页
    1.5 研究内容第15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5-25页
    2.1 试验材料第15-16页
        2.1.1 原料第15页
        2.1.2 试剂、仪器与设备第15-16页
    2.2 试验方法第16-25页
        2.2.1 谷物曲的制备及酶活力测定第16-18页
        2.2.2 工艺流程第18页
        2.2.3 操作要点第18-19页
        2.2.4 三种牧区醪糟与新型醪糟制作第19页
        2.2.5 牧区醪糟糖化工艺第19-20页
        2.2.6 最优糖化效果谷物曲的确定第20页
        2.2.7 牧区醪糟发酵工艺第20-21页
        2.2.8 新型牧区醪糟发酵工艺第21-22页
        2.2.9 保质期确定第22页
        2.2.10 相关指标检测第22-2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5-56页
    3.1 三种谷物发芽过程中酶活力分析及最优发芽天数的确定第25-26页
        3.1.1 小麦萌发过程中主要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第25页
        3.1.2 燕麦萌发过程中主要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第25-26页
        3.1.3 玉米萌发过程中主要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第26页
    3.2 牧区醪糟糖化工艺优化试验结果分析第26-31页
        3.2.1 料水比对糖化效果的影响第26-27页
        3.2.2 加曲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第27-28页
        3.2.3 糖化温度对糖化效果的影响第28-29页
        3.2.4 糖化时间对糖化效果的影响第29-30页
        3.2.5 牧区醪糟糖化正交试验分析第30-31页
    3.3 最优糖化自制曲的确定第31-33页
    3.4 牧区醪糟发酵工艺优化试验结果分析第33-36页
        3.4.1 白酒添加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33-34页
        3.4.2 发酵温度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34页
        3.4.3 发酵时间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34-35页
        3.4.4 牧区醪糟发酵正交试验分析第35-36页
    3.5 新型牧区醪糟发酵工艺优化试验结果分析第36-40页
        3.5.1 酵母添加量对新型牧区醪糟发酵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3.5.2 发酵温度对新型牧区醪糟发酵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5.3 发酵时间对新型牧区醪糟发酵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3.5.4 新型牧区醪糟发酵正交试验分析第39-40页
    3.6 保质期的确定第40-45页
        3.6.1 4℃条件下三种牧区醪糟与新型醪糟保质期测定结果第40-43页
        3.6.2 25℃条件下三种牧区醪糟与新型醪糟保质期测定结果第43-45页
    3.7 三种牧区醪糟与新型牧区醪糟氨基酸含量结果分析第45-46页
    3.8 香气成分分析第46-55页
        3.8.1 三种牧区醪糟香气成分测定结果分析第46-53页
        3.8.2 新型牧区醪糟香气成分测定结果分析第53-55页
    3.9 三种牧区醪糟和新型牧区醪糟产品质量分析第55-56页
        3.9.1 感官品评结果第55页
        3.9.2 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第55-56页
4 讨论第56页
5 结论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凹槽栅极应变Ge NMOS器件设计与特性研究
下一篇:窄带隙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