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资源与环境 | 第15-16页 |
1.1.2 太阳能电池分类 | 第16-19页 |
1.1.3 现状 | 第19-20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20-27页 |
1.2.1 工作机理和等效电路 | 第21-22页 |
1.2.2 表征参数 | 第22-25页 |
1.2.3 发展 | 第25-27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设备、测试仪器与表征 | 第29-35页 |
2.1 实验材料介绍 | 第29-31页 |
2.1.1 铟锡氧化物电极材料 | 第29页 |
2.1.2 PTB7和P3HT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29-30页 |
2.1.3 PCBM和PC_(71)BM受体材料 | 第30页 |
2.1.4 ZnO和PEDOT:PSS、MoO_3电极缓冲层材料 | 第30页 |
2.1.5 Ca、Ag金属电极材料 | 第30-31页 |
2.1.6 其他材料 | 第31页 |
2.2 实验设备简介 | 第31-33页 |
2.2.1 多源多室真空镀膜系统和手套箱 | 第31-32页 |
2.2.2 台式匀胶机 | 第32页 |
2.2.3 鼓风干燥箱 | 第32页 |
2.2.4 Keithley系列数字源表 | 第32页 |
2.2.5 太阳光模拟器 | 第32-33页 |
2.3 测试仪器与表征 | 第33-35页 |
2.3.1 J-V特性 | 第33页 |
2.3.2 紫外-可见光透射谱 | 第33页 |
2.3.3 光致发光谱 | 第33页 |
2.3.4 薄膜表面形貌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正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对比研究 | 第35-47页 |
3.1 正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 | 第36-41页 |
3.1.1 样品准备 | 第37页 |
3.1.2 样品清洗 | 第37-38页 |
3.1.3 器件制备 | 第38-41页 |
3.2 正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对比 | 第41-43页 |
3.3 正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稳定性对比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优化 | 第47-57页 |
4.1 缓冲层退火环境对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 第47-52页 |
4.1.1 缓冲层退火环境不同的器件对比 | 第48-50页 |
4.1.2 AFM薄膜表面形貌分析 | 第50-51页 |
4.1.3 UV-Vis光透射谱分析 | 第51-52页 |
4.2 氧等离子体处理对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1 ITO氧等离子体处理 | 第52-53页 |
4.2.2 ITO、ZnO均氧等离子体处理 | 第53-54页 |
4.3 有机活性层阴干时间对反向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