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红素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茶色素简介 | 第11-15页 |
| ·茶色素 | 第11-13页 |
| ·茶黄素 | 第11-12页 |
| ·茶红素 | 第12页 |
| ·茶褐素 | 第12-13页 |
| ·茶色素的制取与分离纯化 | 第13-15页 |
| ·红茶中直接提取分离 | 第13页 |
| ·体外酶促氧化 | 第13-14页 |
| ·体外化学氧化 | 第14页 |
| ·茶色素的分离纯化 | 第14-15页 |
| ·茶色素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茶色素形成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茶色素制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茶色素分离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茶色素药理功能概述 | 第18-20页 |
| ·抗氧化、抗衰老 | 第19页 |
| ·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 第19页 |
| ·抗癌与防癌作用 | 第19-20页 |
| ·抗病毒作用 | 第20页 |
| ·抗菌作用 | 第20页 |
| ·茶色素生物活性测定常用方法 | 第20-22页 |
| ·还原力 | 第20-21页 |
|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21页 |
| ·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21-22页 |
|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 | 第22页 |
| ·茶色素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22页 |
| ·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 | 第22-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茶多酚碱性氧化制备茶红素类色素条件的优化 | 第25-35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 ·仪器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8页 |
| ·碱种类的选择 | 第26-27页 |
| ·碱浓度的选择 | 第27页 |
| ·最适温度的选择 | 第27页 |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7页 |
|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27页 |
| ·酸化条件的选择 | 第27-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 ·碱种类的选择 | 第28-29页 |
| ·碱浓度的选择 | 第29页 |
| ·最适温度的选择 | 第29-30页 |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0-31页 |
|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 ·酸化条件的选择 | 第32-34页 |
| ·酸化 pH 的选择 | 第32-33页 |
| ·酸化温度的选择 | 第33页 |
| ·酸化时间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茶褐素发酵法制取的条件优化 | 第35-48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原料 | 第35-36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 ·仪器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39页 |
| ·种子液的制备 | 第36-37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7页 |
| ·原料与菌种的优化 | 第37页 |
| ·发酵时间的优化 | 第37页 |
| ·发酵温度的优化 | 第37页 |
| ·接种量的优化 | 第37页 |
|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 ·单因素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37-38页 |
| ·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 第38页 |
| ·分光光度法测茶色素含量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9-42页 |
| ·原料与菌种的优化 | 第39页 |
| ·发酵时间的优化 | 第39-40页 |
| ·发酵温度的优化 | 第40-41页 |
| ·接种量的优化 | 第41-42页 |
| ·发酵前后茶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42页 |
|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42-47页 |
| ·提取次数的优化 | 第42-44页 |
| ·提取温度的优化 | 第44页 |
| ·提取时间的优化 | 第44-45页 |
| ·料液比的优化 | 第45-46页 |
| ·发酵后普洱生茶茶褐素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茶红素类色素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48-57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 ·材料 | 第48-50页 |
| ·原料 | 第48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48-49页 |
| ·仪器 | 第49-50页 |
| ·方法 | 第50-52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 ·茶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 ·还原力的测定 | 第51页 |
| ·清除 DPPH 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1页 |
| ·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 第51-52页 |
|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52页 |
| ·还原力 | 第52-53页 |
| ·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53-54页 |
| ·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 第54-55页 |
| ·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