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汉语学习者习得“了”的情况调查与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综述 | 第8-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汉语“了”的意义与用法概述 | 第17-24页 |
1.1 “了_1”的意义及用法 | 第17-19页 |
1.1.1 “了_1”的基本意义 | 第17-18页 |
1.1.2 “了_1”的相关用法 | 第18-19页 |
1.2 “了2”的意义及用法 | 第19-21页 |
1.2.1 “了_2”的基本意义 | 第19-20页 |
1.2.2 “了_2”的相关用法 | 第20-21页 |
1.3 “了_3”的意义及用法 | 第21-22页 |
1.4 “了”的语篇研究 | 第22-24页 |
1.4.1 “了”作为顶峰标记 | 第22-23页 |
1.4.2 “了”作为先时性标记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汉语“了”在意大利语中的翻译与对比 | 第24-36页 |
2.1 意大利语与汉语的对比分析 | 第24-28页 |
2.2 “了_1”在意大利语中的体现 | 第28-31页 |
2.3 “了_2”在意大利语中的体现 | 第31-34页 |
2.4 “了_3”在意大利语中的体现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意大利学生习得“了”的考察与偏误分析 | 第36-49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36-37页 |
3.2 “了”的偏误考察与分析 | 第37-47页 |
3.2.1 “了_1”的偏误 | 第37-40页 |
3.2.2 “了_2”的偏误 | 第40-42页 |
3.2.3 “了_3”的偏误 | 第42-43页 |
3.2.4 误加“了”的偏误 | 第43-45页 |
3.2.5 语篇中“了”的偏误 | 第45-46页 |
3.2.6 小结 | 第46-47页 |
3.3 “了”的偏误类型与原因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针对意大利学习者汉语“了”教学建议 | 第49-52页 |
4.1 对教材选取的建议 | 第49页 |
4.2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 第49-50页 |
4.3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0-51页 |
4.4 对学生的建议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