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35页 |
1.1 乳酸菌简介 | 第19-20页 |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20-22页 |
1.2.1 植物源多糖 | 第21页 |
1.2.2 动物源多糖 | 第21-22页 |
1.2.3 微生物多糖 | 第22页 |
1.3 乳酸菌胞外多糖概述 | 第22-23页 |
1.4 常见乳酸菌多糖的结构 | 第23-25页 |
1.4.1 常见同多糖的结构 | 第23-24页 |
1.4.1.1 葡聚糖 | 第23-24页 |
1.4.1.2 果聚糖 | 第24页 |
1.4.2 常见杂多糖的结构 | 第24-25页 |
1.4.2.1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291杂多糖的结构 | 第25页 |
1.4.2.2 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NIZOB39的杂多糖的结构 | 第25页 |
1.5 乳酸茵胞外多糖的生理功能 | 第25-28页 |
1.5.1 乳酸EPS的黏附作用 | 第25-26页 |
1.5.2 乳酸菌EPS的抗氧化作用 | 第26页 |
1.5.3 乳酸菌EPS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26-27页 |
1.5.4 乳酸菌EPS的抗肿瘤作用 | 第27-28页 |
1.6 乳酸菌EPS的合成 | 第28-31页 |
1.6.1 乳酸菌杂多糖的合成 | 第28-31页 |
1.6.1.1 单糖转运进入细胞质 | 第28-30页 |
1.6.1.2 葡糖-1-酸的合成 | 第30页 |
1.6.1.3 糖核苷酸的合成与EPS重复单元的聚合 | 第30-31页 |
1.6.1.4 EPS的聚合及分泌 | 第31页 |
1.6.2 乳酸菌同多糖的合成 | 第31页 |
1.7 乳酸菌及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应用 | 第31-32页 |
1.8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32-35页 |
1.8.1 本研究的内容 | 第32-33页 |
1.8.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 第35-48页 |
2.1 植物乳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35-37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2.1.1.1 试验样品 | 第35页 |
2.1.1.2 试验试剂 | 第35页 |
2.1.1.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1.1.4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35-36页 |
2.1.1.5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2.1.2 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2.1.2.1 稀释涂平板结果 | 第36-37页 |
2.1.2.2 平板划线结果 | 第37页 |
2.1.3 结果讨论 | 第37页 |
2.2 植物乳杆菌的鉴定 | 第37-44页 |
2.2.1 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 | 第37-38页 |
2.2.1.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2.1.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1.3 革兰氏染液的配制 | 第38页 |
2.2.1.4 革兰氏染色操作 | 第38页 |
2.2.1.5 聋兰氏染色结果观察 | 第38页 |
2.2.2 乳酸菌种属的分子鉴定 | 第38-44页 |
2.2.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2.2.2.2 16s rRNA和dnaK的PCR产物电泳图片 | 第40-44页 |
2.3 乳酸菌的系统进化树 | 第44-4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生物合成胞外多糖的产量优化 | 第48-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3.1.1 试验试剂 | 第48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48页 |
3.2 38株乳酸菌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3.2.1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48-49页 |
3.2.2 透析袋的前处理 | 第49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3.3.1 苯酚硫酸法绘制糖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49-50页 |
3.3.1.1 葡萄糖标准液的配制 | 第49页 |
3.3.1.2 葡萄糖标准液的吸光值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1.3 葡萄糖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50页 |
3.3.2 38株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产量测定 | 第50-51页 |
3.4 植物乳杆菌YM-2和SP8合成多糖的条件优化 | 第51-56页 |
3.4.1 碳源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2 氮源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3 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4 培养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3.5 两株植物乳杆菌YM-2和SP8合成多糖的条件优化 | 第56-70页 |
3.5.1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57-58页 |
3.5.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第58-64页 |
3.5.2.1 YM-2菌株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58-61页 |
3.5.2.2 SP8菌株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61-64页 |
3.5.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4-70页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生物合成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70-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页 |
4.1.1 试验试剂 | 第70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70页 |
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第70-73页 |
4.2.1 纯化胞外多糖样品的处理 | 第70-71页 |
4.2.2 DPH溶液的配制 | 第71页 |
4.2.3 抗氧化活性测定体系 | 第71页 |
4.2.4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71-72页 |
4.2.5 结果与讨论 | 第72-73页 |
4.3 胞外多糖组分的分析 | 第73-81页 |
4.3.1 EPS组分的层析分析 | 第73-75页 |
4.3.1.1 单糖标准液的配制 | 第73页 |
4.3.1.2 水解多糖样品的制备 | 第73页 |
4.3.1.3 展开系统及显色剂的配制 | 第73页 |
4.3.1.4 薄层层析分析 | 第73页 |
4.3.1.5 薄层层析的结果 | 第73-74页 |
4.3.1.6 结果与讨论 | 第74-75页 |
4.3.2 多糖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75-81页 |
4.3.2.1 材料与方法 | 第75页 |
4.3.2.2 样品的水解 | 第75页 |
4.3.2.3 样品的衍生化 | 第75页 |
4.3.2.4 气相色谱分析的条件 | 第75页 |
4.3.2.5 气相色谱的结果 | 第75-78页 |
4.3.2.6 结果与讨论 | 第78-81页 |
第五章 39株植物乳杆菌的EPS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性 | 第81-9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5.2 结果 | 第83-88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8-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