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猕猴桃及猕猴桃酒现状 | 第11-14页 |
1.1.1 猕猴桃基本概况 | 第11页 |
1.1.2 猕猴桃制品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3 猕猴桃酒工艺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 猕猴桃及其果酒中的有机酸及其对风味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1 酸对果酒品质的影响 | 第14页 |
1.2.2 猕猴桃酒中的有机酸种类 | 第14-15页 |
1.3 降酸工艺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国内外对果汁及果酒有机酸测定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2 国内外对果汁及果酒降酸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品种猕猴桃及其干酒中有机酸的测定 | 第21-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1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2.1.4 培养基 | 第21页 |
2.1.5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6页 |
2.2.1 不同猕猴桃品种理化指标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2 不同猕猴桃品种中各种有机酸的含量比较 | 第24-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猕猴桃干酒化学法降酸技术研究 | 第27-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3.1.4 猕猴桃干酒的化学降酸法 | 第28页 |
3.1.5 稳定性检验 | 第28页 |
3.1.6 各种酒的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3.2.1 碳酸钙与冷处理对猕猴桃干酒的降酸结果 | 第28-29页 |
3.2.2 碳酸钾与冷处理对猕猴桃干酒酸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3 碳酸钠与冷处理对猕猴桃干酒酸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4 酒石酸钾与冷处理对猕猴桃干酒酸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5 猕猴桃干酒化学降酸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猕猴桃干酒离子交换树脂降酸技术研究 | 第35-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4.1.4 方法 | 第35-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4.2.1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 | 第37-38页 |
4.2.2 不同树脂对猕猴桃干酒有机酸吸附变化结果 | 第38页 |
4.2.3 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特性测定 | 第38-39页 |
4.2.4 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39-41页 |
4.2.5 914 与 D314 型号树脂动态吸附降酸研究 | 第41-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猕猴桃干酒生物降酸技术研究 | 第44-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5.1.1 材料 | 第44页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5.2.1 酒酒球菌 SD-2a 的活化 | 第44-45页 |
5.2.2 降酸时间对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5页 |
5.2.3 降酸温度对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5页 |
5.2.4 原酒 pH 值对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5页 |
5.2.5 降酸菌接种量对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5页 |
5.2.6 酒酒球菌对猕猴桃干酒降酸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5-4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5.3.1 生物降酸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5.3.2 生物降酸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6.3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