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紫苏蛋白O/W乳状液的物化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24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紫苏资源概述第14-18页
        1.2.1 紫苏的生产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紫苏的开发利用第16-18页
    1.3 乳状液第18-22页
        1.3.1 乳状液的概述第18-19页
        1.3.2 乳状液的物化性质第19页
        1.3.3 乳状液的失稳机制第19-22页
    1.4 蛋白乳状液的油脂氧化稳定性第22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论依据、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立论依据、意义第22-23页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2 紫苏蛋白物化性质的研究第24-36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4-25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9页
        2.3.1 紫苏脱脂粉的制备第25页
        2.3.2 紫苏及其脱脂粉的成分测定第25-26页
        2.3.3 紫苏不同蛋白质含量测定第26页
        2.3.4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第26页
        2.3.5 SDS-PAGE电泳测定第26页
        2.3.6 热学性质分析第26-27页
        2.3.7 蛋白质持水性及持油性测定第27页
        2.3.8 蛋白质溶解性测定第27-28页
        2.3.9 蛋白质乳化活性指数及乳化稳定性指数测定第28页
        2.3.10 蛋白质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测定第28页
        2.3.11 数据分析第28-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5页
        2.4.1 紫苏籽及其脱脂粉组成成分分析第29页
        2.4.2 紫苏不同蛋白含量及纯度分析第29页
        2.4.3 氨基酸组成分析第29-30页
        2.4.4 SDS-PAGE分析第30-31页
        2.4.5 热学性质分析第31-32页
        2.3.6 蛋白质持水性及持油性分析第32-33页
        2.4.7 蛋白质溶解性分析第33页
        2.4.8 蛋白质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分析第33-34页
        2.4.9 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分析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紫苏蛋白浓度对O/W乳状液的物化特性及稳定性影响第36-44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6-37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36-37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37页
    3.3 实验方法第37-38页
        3.3.1 乳状液的制备第37页
        3.3.2 乳状液平均粒径分布、乳状液絮凝、凝结指数的表征第37-38页
        3.3.3 乳状液ζ-电位的测定第38页
        3.3.4 乳状液的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第38页
        3.3.5 脂肪上浮率的测定第38页
        3.3.6 储存稳定性测定第38页
        3.3.7 数据分析第38页
    3.4 实验结果第38-43页
        3.4.1 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第38-40页
        3.4.2 乳状液的粒径大小、絮凝指数和凝结指数第40-41页
        3.4.3 乳状液的ζ-电位分析第41页
        3.4.4 乳状液界面蛋白含量和浓度分析第41-42页
        3.4.5 脂肪上浮率分析第42-43页
        3.4.6 储存稳定性分析第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pH对紫苏蛋白O/W乳状液的物化特性及稳定性影响第44-54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44-45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44-45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3.1 蛋白分散液的制备第45页
        4.3.2 紫苏蛋白O/W型乳状液的制备第45页
        4.3.3 乳状液的粒径测定第45页
        4.3.4 乳状液的絮凝、凝结指数测定第45页
        4.3.5 乳状液的ζ-电位测定第45-46页
        4.3.6 乳状液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测定第46页
        4.3.7 脂肪上浮率第46页
        4.3.8 储存稳定性第46页
        4.3.9 乳状液得氧化稳定性第46页
        4.3.10 数据分析第4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4.4.1 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第46-48页
        4.4.2 乳状液的粒径、絮凝和凝结指数第48-49页
        4.4.3 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分析第49页
        4.4.4 乳状液ζ-电位分析第49-50页
        4.4.5 脂肪上浮率分析第50页
        4.4.6 储存稳定性分析第50-51页
        4.4.7 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分析第51-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NaCl对紫苏蛋白O/W乳状液的物化特性及稳定性影响第54-64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54-55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54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54-55页
    5.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5.3.1 蛋白分散液的制备第55页
        5.3.2 蛋白分散液水力学直径的测定第55页
        5.3.3 蛋白分散液相图的绘制第55页
        5.3.4 乳状液的制备第55页
        5.3.5 乳状液的粒径测定第55页
        5.3.6 乳状液絮凝、凝结指数测定第55-56页
        5.3.7 乳状液ζ-电位测定第56页
        5.3.8 乳状液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第56页
        5.3.9 乳状液显微结构测定第56页
        5.3.10 乳状液的脂肪上浮率测定第56页
        5.3.11 乳状液的储存稳定性测定第56页
        5.3.12 数据分析第56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5.4.1 分散液水力学直径的分析第56-57页
        5.4.2 分散液体系相行为分析第57-58页
        5.4.3 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第58页
        5.4.4 乳状液粒径大小和絮凝指数第58-59页
        5.4.5 ζ-电位分析第59-60页
        5.4.6 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分析第60页
        5.4.7 显微结构观察结果第60-61页
        5.4.8 脂肪上浮率分析第61-62页
        5.4.9 储存稳定性分析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热处理对紫苏蛋白O/W乳状液的物化特性及稳定性影响第64-72页
    6.1 引言第64页
    6.2 材料与仪器第64-65页
        6.2.1 材料与试剂第64-65页
        6.2.2 仪器与设备第65页
    6.3 实验方法第65-66页
        6.3.1 乳状液的制备与处理第65页
        6.3.2 乳状液的粒径、絮凝、凝结指数的测定第65页
        6.3.3 乳状液ζ-电位的测定第65页
        6.3.4 乳状液显微结构的测定第65-66页
        6.3.5 乳状液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测定第66页
        6.3.6 乳状液脂肪上浮率的测定第66页
        6.3.7 乳状液储存稳定性的测定第66页
        6.3.8 数据分析第66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66-71页
        6.4.1 乳状液的粒径分布第66-67页
        6.4.2 乳状液粒径大小、絮凝和凝结指数分析第67-68页
        6.4.3 乳状液界面蛋白含量及浓度分析第68页
        6.4.4 乳状液ζ-电位分析第68-69页
        6.4.5 乳状液显微结构分析第69-70页
        6.4.6 乳状液脂肪上浮率分析第70页
        6.4.7 乳状液的储存稳定性分析第70-71页
    6.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结论第72页
    7.2 创新点第72-73页
    7.3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益生菌抑菌剂制备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机织物疵点实时检测平台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