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1.1 抑菌剂概述 | 第13-14页 |
1.1.1 化学抑菌剂 | 第13-14页 |
1.1.2 生物抑菌剂 | 第14页 |
1.2 益生菌抑菌剂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影响益生菌抑菌剂制备的因素 | 第18-19页 |
1.3.1 培养基组成对益生菌产抑菌剂的促进作用 | 第18-19页 |
1.3.2 发酵条件影响益生菌产抑菌剂的效果 | 第19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材料 | 第21-23页 |
2.1.1 菌株及原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设备 | 第21-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置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2.2.1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2.2 菌种活化及培养 | 第24-25页 |
2.2.3 菌体及抑菌剂制备 | 第25页 |
2.2.4 产抑菌剂益生菌的初筛 | 第25页 |
2.2.5 产抑菌剂益生菌的复筛 | 第25页 |
2.2.6 菌种鉴定 | 第25页 |
2.2.7 菌种保藏 | 第25页 |
2.2.8 抑菌剂抑菌谱测定 | 第25-26页 |
2.2.9 菌株生长曲线和抑菌活性曲线测定 | 第26页 |
2.2.10 发酵液各组分抑菌性测定 | 第26页 |
2.2.11 抑菌剂稳定性测定 | 第26页 |
2.2.12 鼠李糖乳杆菌L57产抑菌剂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26页 |
2.2.13 鼠李糖乳杆菌L57产抑菌剂的培养基优化 | 第26-27页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7-30页 |
2.3.1 菌培养液OD600值测定 | 第27页 |
2.3.2 菌体湿重测定 | 第27页 |
2.3.3 pH值测定 | 第27页 |
2.3.4 抑菌活性测定 | 第27页 |
2.3.5 抑菌剂冻干粉制备与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6 香蕉保鲜中各指标测定 | 第28-29页 |
2.3.7 冷鲜猪肉保鲜中各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89页 |
3.1 益生菌菌体及上清液的抑菌性能 | 第30页 |
3.2 产抑菌剂益生乳杆菌的初筛及效果分析 | 第30-32页 |
3.3 产抑菌剂益生菌的复筛及效果 | 第32-33页 |
3.4 产抑菌剂乳杆菌的16SrDNA鉴定 | 第33-35页 |
3.4.1 16SrDNAPCR扩增结果 | 第33-34页 |
3.4.2 16SrDNA测序结果 | 第34-35页 |
3.4.3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35页 |
3.5 鼠李糖乳杆菌L57的菌体及菌落形态 | 第35-36页 |
3.6 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性能分析 | 第36-39页 |
3.6.1 抑菌剂抑菌谱的测定 | 第36-37页 |
3.6.2 排除过氧化氢和有机酸 | 第37-38页 |
3.6.3 胞外多糖抑菌试验鉴别 | 第38-39页 |
3.6.4 抑菌剂盐析提取效果分析 | 第39页 |
3.7 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稳定性分析 | 第39-43页 |
3.7.1 pH对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稳定性影响 | 第39-40页 |
3.7.2 蛋白酶影响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稳定性分析 | 第40-41页 |
3.7.3 紫外线对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稳定性影响 | 第41-42页 |
3.7.4 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热稳定性考察 | 第42-43页 |
3.8 鼠李糖乳杆菌L57产抑菌剂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43-76页 |
3.8.1 鼠李糖乳杆菌产抑菌剂发酵条件优化 | 第43-53页 |
3.8.2 鼠李糖乳杆菌产抑菌剂的培养基优化 | 第53-76页 |
3.9 优化培养基对鼠李糖乳杆菌生长代谢的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3.10 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冻干粉的制备及活性探讨 | 第77-79页 |
3.10.1 抑菌剂冻干粉制备及活性观察 | 第77-78页 |
3.10.2 抑菌剂冻干粉MIC和MBC测定及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3.11 鼠李糖乳杆菌抑菌剂的应用及效果 | 第79-89页 |
3.11.1 复合保鲜剂制备 | 第79页 |
3.11.2 用于香蕉贮藏保鲜的效果观察 | 第79-85页 |
3.11.3 保鲜剂在猪肉冷藏中的指标变化 | 第85-88页 |
3.11.4 讨论 | 第88-89页 |
4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89-91页 |
4.1 结论 | 第89-90页 |
4.2 创新点 | 第90页 |
4.3 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