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多酸型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功能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1-23页
    1.1 酪氨酸酶第11-16页
        1.1.1 酪氨酸酶概述第11页
        1.1.2 酪氨酸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第11-12页
        1.1.3 酪氨酸酶抑制剂及其应用第12-16页
    1.2 多金属氧酸盐第16-21页
        1.2.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第16-17页
        1.2.2 多金属氧酸盐的应用第17-21页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选题意义第21-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过渡金属取代的两类磷钼酸盐抑酶性能的研究第23-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6页
        2.1.1 主要试剂第23-24页
        2.1.2 主要溶液配制第24-25页
        2.1.3 主要仪器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2.1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第26页
        2.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6-27页
        2.2.3 酶动力学第27-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40页
        2.3.1 效应物的结构表征第28-29页
        2.3.2 电泳分析和PPO活性染色第29-32页
        2.3.3 效应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抑制效果第32-34页
        2.3.4 效应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机理第34-38页
        2.3.5 效应物对酪氨酸酶二酚酶的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四种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盐抑菌性能的研究第41-49页
    3.1 实验材料第41-43页
        3.1.1 供试菌种第41页
        3.1.2 主要试剂第41-42页
        3.1.3 主要仪器第42-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4页
        3.2.1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第43页
        3.2.2 抑菌实验第43-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3.3.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表征第44-45页
        3.3.2 多金属氧酸盐的抑菌活性第45-47页
        3.3.3 MIC和MBC的测定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含铜或铁的磷钼酸盐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第49-59页
    4.1 实验材料第49-52页
        4.1.1 主要试剂第49-50页
        4.1.2 主要仪器第50页
        4.1.3 主要材料第50-51页
        4.1.4 主要溶液配制第51-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2.1 细胞培养第52页
        4.2.2 B16细胞形态和贴壁状态观察第52页
        4.2.3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第52页
        4.2.4 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第52-53页
        4.2.5 细胞中黑色素含量的测定第53页
        4.2.6 统计分析第5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4.3.1 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第53-54页
        4.3.2 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第54-55页
        4.3.3 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4.3.4 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黑色素合成的影响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铁取代的磷钼酸盐抗酶促褐变的应用研究第59-73页
    5.1 实验材料第59-63页
        5.1.1 实验原料第59页
        5.1.2 主要试剂第59-60页
        5.1.3 试剂盒及所用溶液配制第60-62页
        5.1.4 主要仪器第62-63页
    5.2 实验方法第63-67页
        5.2.1 原料处理第63页
        5.2.2 褐变度的测定第63页
        5.2.3 试剂盒测试第63-66页
        5.2.4 PPO的提取及测定第66页
        5.2.5 统计分析第66-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5.3.1 褐变度的变化第67页
        5.3.2 蔗糖含量的变化第67-68页
        5.3.3 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第68页
        5.3.4 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第68-69页
        5.3.5 POD活性的变化第69-70页
        5.3.6 PPO活性的变化第70页
        5.3.7 SOD活性的变化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6.1 总结第73-74页
    6.2 创新点第74页
    6.3 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指挥中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选区激光熔化的拼接复合成形基础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