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1页 |
1.1 细菌生物膜 | 第14-19页 |
1.1.1 结构和特征 | 第14-15页 |
1.1.2 形成过程与检测方法 | 第15-19页 |
1.2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 | 第19-20页 |
1.2.1 组成及作用性质 | 第19页 |
1.2.2 提取及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3 乳酸菌与乳酸菌生物膜 | 第20-23页 |
1.3.1 乳酸菌与乳酸菌生物膜概况 | 第20-22页 |
1.3.2 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L-乳酸研究概况 | 第23-26页 |
1.4.1 性质和应用 | 第23-24页 |
1.4.2 生产及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5 生物膜反应器 | 第26-28页 |
1.5.1 生物膜反应器种类 | 第26-27页 |
1.5.2 生物膜反应器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副干酪乳杆菌生物膜的调控 | 第31-51页 |
2.1 前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6-49页 |
2.3.1 载体材料上的乳酸菌生物膜 | 第36-41页 |
2.3.2 培养时间对LPA生物膜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3 接种量对LPA生物膜的影响 | 第43-46页 |
2.3.4 营养物质对LPA生物膜的影响 | 第46-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副干酪乳杆菌生物膜结构与生理特性 | 第51-69页 |
3.1 前言 | 第5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1-5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51-53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3.3.1 LPA生物膜表征 | 第58-61页 |
3.3.2 LPA生物膜内活死菌的分布情况 | 第61-65页 |
3.3.3 培养时间对EPS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65-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副干酪乳杆菌生物膜的稳定性及抗逆性 | 第69-87页 |
4.1 前言 | 第69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9-71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1-7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5页 |
4.3.1 LPA生物膜稳定性 | 第76-79页 |
4.3.2 LPA生物膜的耐热性 | 第79-80页 |
4.3.3 LPA生物膜的耐酸碱性 | 第80-81页 |
4.3.4 LPA生物膜的耐药性 | 第81-82页 |
4.3.5 生物膜细胞与悬浮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和差异性表达分析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5章 副干酪乳杆菌生物膜反应器发酵生产L-乳酸 | 第87-103页 |
5.1 前言 | 第87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7-9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7-8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89-9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1页 |
5.3.1 摇瓶发酵中生物膜与悬浮菌发酵产L-乳酸的能力对比 | 第93-94页 |
5.3.2 初始葡萄糖浓度对生物膜反应器产L-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94-96页 |
5.3.3 发酵液pH对生物膜反应器产L-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4 循环流速对生物膜反应器产乳酸能力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5 生物膜反应器长期发酵的稳定性 | 第99-101页 |
5.3.6 反应器中LPA生物膜的形态表征 | 第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103-10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创新点 | 第104页 |
6.3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录 英文缩写 | 第116-117页 |
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