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传统发酵食品 | 第15-16页 |
1.2 酸粥及其制作工艺 | 第16页 |
1.3 酸粥分布 | 第16页 |
1.4 乳酸菌 | 第16-19页 |
1.4.1 概述 | 第16-17页 |
1.4.2 分类 | 第17-18页 |
1.4.3 酸粥中乳酸菌的研究 | 第18-19页 |
1.5 醋酸菌 | 第19-21页 |
1.5.1 概述 | 第19页 |
1.5.2 分类 | 第19-21页 |
1.6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6.1 传统的培养方法 | 第21-22页 |
1.6.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2-23页 |
1.7 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23页 |
1.8 酸粥发酵的工艺 | 第23页 |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晋西北酸粥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25-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材料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4 DNA浓度的测定 | 第27页 |
2.1.5 电泳 | 第27页 |
2.1.6 微生物16S rDNA扩增及回收 | 第27页 |
2.1.7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2.2.1 三种提取方法得到的微生物基因组DNA浓度比较 | 第28页 |
2.2.2 晋西北酸粥微生物基因组DNA ABS_(260nm)/ABS_(280nm)的结果比较 | 第28页 |
2.2.3 晋西北酸粥微生物基因组DNA样品电泳检测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2.2.4 晋西北酸粥微生物基因组DNA样品16S rDNA PCR效果比较 | 第29-30页 |
2.2.5 晋西北酸粥微生物基因组DNA样品16S rDNA PCR产物回收结果比较 | 第30-31页 |
2.2.6 结论 | 第31页 |
2.3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的分析研究 | 第32-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材料 | 第32页 |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2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2.1 细菌16S rDNA V4V5区文库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2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细菌种群OTU分析 | 第34-35页 |
3.2.3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结果 | 第35-36页 |
3.2.4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细菌的丰度分布结果 | 第36-38页 |
3.2.5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细菌物种进化及丰度信息 | 第38页 |
3.2.6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细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 | 第38页 |
3.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中乳酸菌、醋酸菌的分离鉴定 | 第41-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1.1 材料 | 第41页 |
4.1.2 主要试剂、仪器及培养基 | 第41页 |
4.1.3 晋西北酸粥样品的采集 | 第41-42页 |
4.1.4 菌株的纯化和形态观察 | 第42页 |
4.1.5 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42页 |
4.1.6 供试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4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4.2.1 晋西北酸粥发酵过程pH值变化 | 第42页 |
4.2.2 菌落计数 | 第42-43页 |
4.2.3 菌株形态观察结果 | 第43页 |
4.2.4 供试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4.2.5 供试菌株的16S rDNA序列测定 | 第45-47页 |
4.3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晋西北酸粥发酵工艺初探 | 第49-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5.1.1 材料 | 第49页 |
5.1.2 发酵温度对晋西北酸粥发酵的影响 | 第49页 |
5.1.3 发酵时间对晋西北酸粥发酵的影响 | 第49页 |
5.1.4 晋西北酸粥的单菌种发酵 | 第49-50页 |
5.1.5 晋西北酸粥的多菌种混合发酵 | 第50页 |
5.1.6 正交试验 | 第50页 |
5.1.7 感官评价标准 | 第50页 |
5.1.8 统计学分析 | 第50-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5.2.1 发酵温度对晋西北酸粥发酵的影响 | 第52页 |
5.2.2 发酵时间对晋西北酸粥发酵的影响 | 第52页 |
5.2.3 晋西北酸粥的单菌种发酵 | 第52-53页 |
5.2.4 晋西北酸粥的多菌种混合发酵 | 第53-54页 |
5.2.5 正交试验结果 | 第54页 |
5.3 讨论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