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集装箱船结构强度规范校核及有限元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集装箱船的发展 | 第12-14页 |
·集装箱船和集装箱船队的发展 | 第12-13页 |
·集装箱船演变 | 第13-14页 |
·超大型集装船发展得到重视的原因 | 第14页 |
·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国外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中国在集装箱船建造中的地位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主要尺度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强度钢的应用研究 | 第18-35页 |
·概述 | 第18页 |
·使用高强度钢的优点 | 第18-19页 |
·使用高强度钢的缺点和潜在问题 | 第19-22页 |
·焊接和断裂的考虑 | 第19-20页 |
·结构的柔性和屈曲 | 第20页 |
·疲劳和高应力水平的考虑 | 第20-21页 |
·腐蚀的考虑 | 第21页 |
·总结 | 第21-22页 |
·使用高强度钢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第22-25页 |
·建议的工程解决方法 | 第25-28页 |
·设计需要考虑的地方 | 第25-27页 |
·焊接、防止裂纹等建造工艺的考虑 | 第27-28页 |
·营运和服务期内维修的考虑 | 第28页 |
·高强度钢在其他船型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高强度钢在大型油船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高强度钢在大型散货船上的应用 | 第29页 |
·高强度钢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的应用研究 | 第29-34页 |
·概述 | 第29-30页 |
·规范对高强度钢使用的要求 | 第30-31页 |
·目标船高强度钢的使用研究 | 第31-33页 |
·采用高强度钢的典型节点设计探讨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结构的规范校核 | 第35-47页 |
·特性的确定 | 第35-36页 |
·中剖面确定和优化 | 第35页 |
·目标船的设计静水弯矩 | 第35-36页 |
·目标船的结构布置 | 第36页 |
·目标船船体材料的选用 | 第36页 |
·目标船的总纵强度分析 | 第36-40页 |
·规范条件下的总纵应力合成与分析 | 第40-44页 |
·扭转响应分析的流程 | 第41页 |
·扭转响应的应力分析 | 第41-44页 |
·扭转响应的应力迭加 | 第44页 |
·总纵应力合成示例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舱段有限元结构强度分析 | 第47-71页 |
·舱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坐标系及其量纲 | 第48页 |
·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化及划分 | 第48-49页 |
·工况及其载荷 | 第49-54页 |
·船体运动加速度 | 第49页 |
·水压力 | 第49-51页 |
·集装箱及舱口盖等外载荷 | 第51-52页 |
·工况 | 第52-54页 |
·边界条件 | 第54-56页 |
·材料及材料因子 | 第56页 |
·结构强度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6-63页 |
·舱段有限元位移计算结果 | 第56页 |
·舱段有限元屈服强度计算结果 | 第56-63页 |
·结构强度优化设计总结 | 第63-64页 |
·局部板架的稳定性分析 | 第64-70页 |
·双层底内的纵向析材稳定性 | 第65-67页 |
·横向强框架底部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外底板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68-69页 |
·内壳纵舱壁板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结构屈曲稳定性优化总结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全船有限元屈服和屈曲强度校核 | 第71-86页 |
·全船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模型的范围 | 第71页 |
·坐标系统的确定 | 第71页 |
·有限元模型化及划分 | 第71-72页 |
·质量模型建立(载荷的施加) | 第72-73页 |
·工况的选取 | 第73-77页 |
·静水工况 | 第73页 |
·波浪载荷工况 | 第73-76页 |
·计算工况 | 第76-77页 |
·边界条件 | 第77页 |
·应力衡准 | 第77-78页 |
·全船有限元屈服结果分析 | 第78-81页 |
·局部板架的屈曲稳定性分析 | 第81-83页 |
·屈曲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81-82页 |
·板的屈曲稳定性校核结果 | 第82-83页 |
·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疲劳强度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报 | 第86-103页 |
·疲劳特性 | 第86-94页 |
·疲劳强度分析的重要意义 | 第86-87页 |
·疲劳破坏的特点以及其与屈服破坏的区别 | 第87-89页 |
·疲劳载荷的计算方法简介 | 第89-90页 |
·低周疲劳强度简介 | 第90-91页 |
·疲劳强度估算的基本方法简介 | 第91-94页 |
·校核疲劳强度的衡准 | 第94页 |
·纵骨穿越强框架端部连接方式疲劳寿命分析 | 第94-102页 |
·纵骨穿越强框架端部连接方式疲劳寿命分析 | 第94-95页 |
·疲劳校核部位的选择 | 第95-97页 |
·纵骨端部连接方式 | 第97-98页 |
·载荷工况 | 第98-99页 |
·应力分量的组合 | 第99页 |
·累积疲劳损伤计算 | 第99-100页 |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