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燕麦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3-14页 |
1.2 燕麦生产概况 | 第14-15页 |
1.3 燕麦营养成分 | 第15-21页 |
1.3.1 蛋白质 | 第15-17页 |
1.3.2 脂质 | 第17-18页 |
1.3.3 淀粉 | 第18-20页 |
1.3.4 膳食纤维 | 第20-21页 |
1.3.5 其它营养成分 | 第21页 |
1.4 生物活性成分 | 第21-24页 |
1.4.1 酚类物质 | 第21-23页 |
1.4.2 活性肽 | 第23-24页 |
1.5 燕麦加工利用现状 | 第24页 |
1.6 发芽对谷物营养品质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24-25页 |
1.7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25-26页 |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燕麦发芽过程中淀粉及其理化特性的变化 | 第27-4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27-28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2.2 试剂 | 第27-28页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2.3.1 燕麦的浸泡和发芽 | 第28页 |
2.3.2 还原糖和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3 淀粉及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3.4 淀粉酶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29页 |
2.3.5 淀粉的理化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4.1 燕麦发芽过程中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1页 |
2.4.2 燕麦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2.4.3 燕麦发芽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2.4.4 燕麦发芽过程中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 | 第33-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3章 燕麦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及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第43-63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43-44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3.2.2 试剂 | 第44页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3.3.1 燕麦的浸泡和发芽 | 第44页 |
3.3.2 游离氨基酸的提取 | 第44-45页 |
3.3.3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第45页 |
3.3.4 蛋白酶提取及活力测定 | 第45页 |
3.3.5 可溶性蛋白和非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 第45页 |
3.3.6 蛋白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3.3.7 组分蛋白的提取 | 第46页 |
3.3.8 组分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 | 第46页 |
3.3.9 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46-47页 |
3.3.10 蛋白质营养评价 | 第47页 |
3.3.11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7-61页 |
3.4.1 燕麦发芽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 第47-50页 |
3.4.2 燕麦发芽过程中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第50页 |
3.4.3 燕麦发芽过程中粗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4 燕麦发芽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3.4.5 燕麦发芽过程中组分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3.4.6 酶活力与不同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3.4.7 组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3.4.8 组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 第56-58页 |
3.4.9 燕麦粗蛋白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 第58-59页 |
3.4.10 燕麦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燕麦发芽过程中肽及其生物活性的变化 | 第63-87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64-65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64页 |
4.2.2 试剂 | 第64页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4-6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5-68页 |
4.3.1 燕麦的浸泡和发芽 | 第65页 |
4.3.2 肽的提取 | 第65页 |
4.3.3 肽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4.3.4 燕麦肽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65页 |
4.3.5 燕麦肽生物活性测定 | 第65-67页 |
4.3.6 燕麦肽的分离纯化 | 第67页 |
4.3.7 燕麦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学评价 | 第67页 |
4.3.8 燕麦肽的稳定性研究 | 第67-68页 |
4.3.9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8-84页 |
4.4.1 燕麦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第68-71页 |
4.4.2 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优化燕麦肽提取工艺 | 第71-75页 |
4.4.3 燕麦发芽过程中肽含量的变化 | 第75-76页 |
4.4.4 燕麦发芽过程中肽生物活性的变化 | 第76-78页 |
4.4.5 燕麦肽的初步分离纯化 | 第78-80页 |
4.4.6 燕麦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80页 |
4.4.7 燕麦肽的营养学评价 | 第80-81页 |
4.4.8 燕麦肽的稳定性研究 | 第81-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5章 燕麦发芽过程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第87-105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 第87-88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87-88页 |
5.2.2 试剂 | 第88页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8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88-91页 |
5.3.1 燕麦的浸泡和发芽 | 第88页 |
5.3.2 燕麦游离酚和结合酚的提取 | 第88-89页 |
5.3.3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89页 |
5.3.4 燕麦酚提取物紫外光谱扫描 | 第89页 |
5.3.5 酚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89页 |
5.3.6 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89-90页 |
5.3.7 酚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90页 |
5.3.8 酚提取物对非定位羟基自由基介导2-脱氧核糖裂解的保护试验 | 第90页 |
5.3.9 酚提取物对定位羟基自由基介导2-脱氧核糖裂解的保护试验 | 第90页 |
5.3.10 铁螯合能力的测定 | 第90页 |
5.3.11 铁还原能力(FRAP)的测定 | 第90页 |
5.3.12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90-91页 |
5.3.13 DNA氧化损伤的保护试验 | 第91页 |
5.3.14 数据处理 | 第91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91-102页 |
5.4.1 燕麦发芽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91-92页 |
5.4.2 燕麦酚提取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92-93页 |
5.4.3 燕麦酚提取物的HPLC分析 | 第93-95页 |
5.4.4 燕麦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95-96页 |
5.4.5 燕麦酚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96-97页 |
5.4.6 燕麦酚对非定位羟基自由基介导2-脱氧核糖裂解的保护作用 | 第97-98页 |
5.4.7 燕麦酚对定位羟基自由基介导2-脱氧核糖裂解的保护作用 | 第98-99页 |
5.4.8 燕麦酚提取物对Fe~(2+)的螯合作用 | 第99页 |
5.4.9 燕麦酚提取物的铁还原能力 | 第99-100页 |
5.4.10 燕麦酚提取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 第100-101页 |
5.4.11 燕麦酚提取物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 | 第101-102页 |
5.4.12 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2页 |
5.5 讨论 | 第102-10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