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淀粉概述 | 第13-17页 |
1.1.1 颗粒结构 | 第13页 |
1.1.2 生长环和Blocklet结构 | 第13-14页 |
1.1.3 结晶结构 | 第14-15页 |
1.1.4 层状结构 | 第15页 |
1.1.5 分子结构 | 第15-17页 |
1.2 线性糊精概述 | 第17-20页 |
1.2.1 线性糊精的制备 | 第18-19页 |
1.2.2 线性糊精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多糖基输送体系 | 第20-23页 |
1.3.1 阳离子多糖 | 第21-22页 |
1.3.2 阴离子多糖 | 第22页 |
1.3.3 不带电多糖 | 第22-23页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23页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溶液介质对淀粉酸水解行为的影响 | 第25-40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淀粉的盐酸水解 | 第26页 |
2.3.2 淀粉的乙醇-盐酸水解 | 第26页 |
2.3.3 分子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3.4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5 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分析 | 第27页 |
2.3.6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 第27页 |
2.3.7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 第27页 |
2.3.8 小角X-射线散射仪(SAXS)分析 | 第27页 |
2.3.9 颗粒形貌分析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2.4.1 不同溶液介质下酸解淀粉的颗粒形态 | 第28-29页 |
2.4.2 不同溶液介质下酸解淀粉的溶解特性 | 第29页 |
2.4.3 溶液介质对淀粉分子链降解的影响 | 第29-34页 |
2.4.4 溶液介质对淀粉的短程有序结构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5 溶液介质对淀粉的长程有序结构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6 溶液介质对淀粉的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乙醇-盐酸降解淀粉的机制研究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0-4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1 淀粉的韧化处理 | 第41页 |
3.3.2 淀粉的乙醇-盐酸水解 | 第41页 |
3.3.3 分子量测定 | 第41页 |
3.3.4 链长分布测定 | 第41页 |
3.3.5 降解产物的晶体热力学分析 | 第41-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6页 |
3.4.1 韧化处理所得淀粉的基本结构信息 | 第42-43页 |
3.4.2 不同晶体结构淀粉在酸解过程中的分子量变化 | 第43-48页 |
3.4.3 不同晶体结构淀粉在酸解过程中的侧链分布变化 | 第48-53页 |
3.4.4 不同晶体结构淀粉在酸解过程中的晶体破坏情况 | 第53-56页 |
3.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乙醇-盐酸与酶复合水解制备线性糊精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8-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3.1 淀粉的乙醇-盐酸水解 | 第59页 |
4.3.2 乙醇-盐酸协同酶脱支制备线性糊精 | 第59页 |
4.3.3 线性糊精的分子量分布 | 第59页 |
4.3.4 线性糊精的结晶性测定 | 第59页 |
4.3.5 线性糊精的热力学性质测定 | 第59页 |
4.3.6 线性糊精的消化特性测定 | 第59-60页 |
4.3.7 线性糊精-DMSO-乙醇三元体系的浊点滴定 | 第60页 |
4.3.8 线性糊精在DMSO/乙醇二元体系中的相分离 | 第6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4.4.1 直链淀粉含量对线性糊精得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2 直链淀粉含量对线性糊精分子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3 线性糊精的结晶性能 | 第63-64页 |
4.4.4 线性糊精的相变行为 | 第64-66页 |
4.4.5 线性糊精的消化性能 | 第66-67页 |
4.4.6 线性糊精在DMSO/乙醇体系下的相行为 | 第67-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线性糊精-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特性 | 第72-85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2-7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72-7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5.3.1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制备 | 第73页 |
5.3.2 姜黄素负载量及包封率的测定 | 第73-74页 |
5.3.3 复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74页 |
5.3.4 TEM形貌分析 | 第74页 |
5.3.5 热特性分析 | 第74页 |
5.3.6 光稳定性分析 | 第74页 |
5.3.7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特性分析 | 第74-7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5-83页 |
5.4.1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条件的优化 | 第75-76页 |
5.4.2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76-80页 |
5.4.3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形貌观察 | 第80页 |
5.4.4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80-82页 |
5.4.5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光学稳定性 | 第82-83页 |
5.4.6 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体外模拟释放行为 | 第83页 |
5.5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羧甲基化对线性糊精-姜黄素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 第85-102页 |
6.1 引言 | 第85页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85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85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85-88页 |
6.3.1 线性糊精的羧甲基化处理 | 第85-86页 |
6.3.3 羧甲基含量的测定 | 第86页 |
6.3.4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的结构鉴定 | 第86-87页 |
6.3.5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的溶解度 | 第87页 |
6.3.6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的包合能力测定 | 第87页 |
6.3.7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姜黄素的复合物制备 | 第87页 |
6.3.8 姜黄素的负载情况 | 第87-88页 |
6.3.9 羧甲基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粒度测定 | 第88页 |
6.3.10 羧甲基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过程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分析 | 第88页 |
6.3.11 模拟连续的胃肠消化 | 第88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1页 |
6.4.1 羧甲基线性糊精的结构鉴定 | 第88-89页 |
6.4.2 羧甲基化对线性糊精结晶性质的影响 | 第89-90页 |
6.4.3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的颗粒形貌分析 | 第90-91页 |
6.4.4 羧甲基化对线性糊精的溶解度及包合能力的影响 | 第91-93页 |
6.4.5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对姜黄素的负载情况分析 | 第93-94页 |
6.4.6 羧甲基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的粒度 | 第94-95页 |
6.4.7 羧甲基线性糊精-姜黄素复合物溶液的外观形貌及稳定性 | 第95-96页 |
6.4.8 羧甲基化线性糊精与姜黄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96-100页 |
6.4.9 复合物的体外模拟胃肠消化 | 第100-101页 |
6.5 小结 | 第101-102页 |
论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02-10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成果清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