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本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一)涉量语法格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汉语对举格式的研究 | 第14页 |
三、本文相关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5页 |
四、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一章 “V+Q_1+(也)+是+X,V+Q_2+也+是+X”格式的构成分析 | 第16-23页 |
一、格式中的“Q_1”与“Q_2” | 第16-18页 |
(一)格式中“Q_1”与“Q_2”的构成 | 第16-17页 |
(二)格式中“Q_1”与“Q_2”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格式中的“V”与“X” | 第18-20页 |
(一)格式中的“V”与“X”相同情况 | 第18-19页 |
(二)格式中的“V”与“X”不同情况 | 第19-20页 |
三、格式中“也”的隐现与格式的形式变体 | 第20-23页 |
(一)“V+Q_1+是+X,V+Q_2+也+是+X”格式 | 第20页 |
(二)“V+Q_1+也+是+X,V+Q_2+也+是+X”格式 | 第20-21页 |
(三)“V+Q_1+是+X,V+Q_2+也+是+X,V+Q3+还是+X”格式 | 第21-23页 |
第二章 “V+Q_1+(也)+是+X,V+Q_2+也+是+X”格式语义语用分析 | 第23-33页 |
一、格式义分析 | 第23-27页 |
(一)格式的理性义和色彩义 | 第23-25页 |
(二)格式义的生成机制 | 第25-27页 |
二、格式的语用分析 | 第27-33页 |
(一)格式上下文分析 | 第27-29页 |
(二)格式的语用背景 | 第29-31页 |
(三)格式的表达功能 | 第31-33页 |
第三章 “V+Q_1+(也)+是+X,V+Q_2+也+是+X”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 | 第33-38页 |
一、本格式的总体教学设计 | 第33-34页 |
(一)教学对象 | 第33页 |
(二)教学目标 | 第33页 |
(三)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二、本格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 第34-38页 |
(一)导入环节 | 第34-35页 |
(二)新知讲授 | 第35-36页 |
(三)课堂操练 | 第36-37页 |
(四)作业布置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4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