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蓝莓及其营养成分概述 | 第10-12页 |
1.2 蓝莓生理活性功能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抗氧化能力活性 | 第12-13页 |
1.2.2 预防心血管疾病活性 | 第13页 |
1.2.3 抗癌活性 | 第13-14页 |
1.2.4 抑菌、抑病毒活性 | 第14页 |
1.2.5 其他作用 | 第14页 |
1.3 蓝莓酒加工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4 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秀丽隐杆线虫简介 | 第16-17页 |
1.4.2 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页 |
1.4.3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的特点和优点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蓝莓果酒酵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0-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 方法 | 第21-23页 |
2.2.1 酵母菌的初筛 | 第21-22页 |
2.2.2 酵母菌的复筛 | 第22页 |
2.2.3 蓝莓果酒生产工艺流程 | 第22页 |
2.2.4 不同酵母发酵果酒品质比较 | 第22-23页 |
2.2.5 形态学观察 | 第23页 |
2.2.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2.3.1 酵母菌初筛 | 第23-24页 |
2.3.2 酵母菌复筛 | 第24-27页 |
2.3.3 不同酵母对蓝莓酒品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4 菌株BBF-17菌落形态特征 | 第28-29页 |
2.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页 |
2.5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蓝莓酒酿造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第32-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3.1.1 材料与设备 | 第32-33页 |
3.1.2 方法 | 第33-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3.2.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3.2.2 Vc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3.2.3 蓝莓酒发酵工艺的确定 | 第38-41页 |
3.2.4 蓝莓酒发酵工艺响应面优化结果和分析 | 第41-45页 |
3.2.5 响应曲面优化分析 | 第45-48页 |
3.2.6 响应面验证试验 | 第48-49页 |
3.3 讨论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蓝莓酒对秀丽线虫生理、生化及抗氧化酶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第51-7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9页 |
4.1.1 材料与设备 | 第51-52页 |
4.1.2 方法 | 第52-55页 |
4.1.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55-59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4.2.1 蓝莓果酒处理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3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4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体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5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6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7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细胞内谷光氨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8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细胞内过氧化氢(CAT)酶活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 讨论 | 第67-68页 |
4.3.1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7-68页 |
4.3.2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8页 |
4.3.3 蓝莓果酒对秀丽线虫抗氧化酶指标的影响 | 第68页 |
4.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70-7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5.1.1 筛选出一株蓝莓酒酿造酵母 | 第70页 |
5.1.2 得到了蓝莓酒的最佳酿造工艺 | 第70页 |
5.1.3 对蓝莓酒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 第70页 |
5.2 创新点及展望 | 第70-72页 |
5.2.1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70-71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