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前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 1 核桃仁的氧化酸败过程 | 第14-16页 |
| ·核桃仁的水解型酸败 | 第14页 |
| ·核桃仁的β-刑氧化酸败 | 第14页 |
| ·核桃仁的氧化型酸败 | 第14-16页 |
| ·引发(initiation) | 第15页 |
| ·增长(propagation) | 第15页 |
| ·终止(termination) | 第15-16页 |
| ·核桃仁酸败的评定指标 | 第16页 |
| 2 核桃仁酸败的影响因素及延缓措施 | 第16-19页 |
|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光和射线对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 ·氧气对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 ·水分含量对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金属离子对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18页 |
| ·抗氧化剂对核桃仁保鲜的作用 | 第18-19页 |
| 3 气调贮藏简介 | 第19-21页 |
| ·气调贮藏原理 | 第19页 |
| ·气调贮藏优点 | 第19-20页 |
| ·气调贮藏的生理基础 | 第20页 |
| ·抑制乙烯生物合成 | 第20页 |
| ·降低呼吸强度 | 第20页 |
| ·抑制水解酶的活性 | 第20页 |
| ·几种不同的气调贮藏方法 | 第20-21页 |
| ·气调库贮藏 | 第20页 |
| ·高氧气调 | 第20页 |
| ·复合气调保鲜包装 | 第20-21页 |
| ·硅窗气调法 | 第21页 |
| ·气调保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第21页 |
| 4 纳米包装材料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 ·纳米技术包装的特点 | 第21-22页 |
| ·纳米包装材料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纳米分子筛保鲜薄膜 | 第22页 |
| ·纳米银保鲜薄膜 | 第22-23页 |
| ·纳米二氧化钛保鲜薄膜 | 第23页 |
|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 | 第23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23-24页 |
| 5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 第二章 不同气体成分和包装材料对冷藏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32-52页 |
| 0 前言 | 第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 ·试验处理 | 第33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4-36页 |
| ·粗脂肪的测定 | 第34页 |
| ·粗蛋白的测定 | 第34页 |
| ·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34页 |
| ·贮藏环境中气体成分及相对湿度的测定 | 第34页 |
| ·感官评价 | 第34-35页 |
| ·种皮颜色 | 第35页 |
| ·核桃仁含水量测定 | 第35页 |
| ·核桃仁油脂提取 | 第35页 |
| ·核桃仁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 第35页 |
| ·核桃仁酸价(AV)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 ·贮藏生核桃仁的品质指标 | 第36页 |
| ·不同气调包装袋内CO_2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 ·不同气调包装袋内O_2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37-38页 |
| ·气调贮藏对生核桃仁包装袋内相对湿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气调贮藏对生核桃仁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气调贮藏对生核桃仁色泽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气调贮藏对生核桃仁含水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气调贮藏对生核桃仁过氧化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气调贮藏对生核桃仁酸价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 讨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不同气体条件和包装材料对冷藏核桃仁加工品琥珀核桃仁保质期品质的影响 | 第52-62页 |
| 0 前言 | 第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 ·试验处理 | 第5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52-53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3-54页 |
| ·油脂的提取 | 第53页 |
| ·过氧化值测定 | 第53页 |
| ·酸价测定 | 第53页 |
| ·核桃仁羰基价的测定 | 第53页 |
| ·铅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 ·总砷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54页 |
|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 第54页 |
|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 ·过氧化值变化情况 | 第54-55页 |
| ·酸价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 ·羰基价变化情况 | 第56-57页 |
| ·铅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 ·总砷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 ·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58页 |
|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 第58-59页 |
| 3 讨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