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板屈曲强度理论研究 | 第16-29页 |
·引言 | 第16页 |
·板屈曲问题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板屈曲问题分类 | 第16页 |
·板屈曲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板的屈曲分析方法 | 第17-24页 |
·板稳定性的静力平衡法 | 第17-18页 |
·板稳定性的能量变分法 | 第18-21页 |
·屈曲强度规范计算方法 | 第21-24页 |
·板屈曲的特点 | 第24-25页 |
·板屈曲挠度理论 | 第25-27页 |
·板的后屈曲性能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双壳油船结构屈曲理论 | 第29-41页 |
·引言 | 第29页 |
·双壳油船屈曲分析方法 | 第29页 |
·双壳油船屈曲分析的基本假设 | 第29-31页 |
·几何和材料属性 | 第29-30页 |
·边界条件 | 第30页 |
·载荷 | 第30-31页 |
·船体加筋板的屈曲失效模式 | 第31-35页 |
·加强筋腹板的局部屈曲 | 第33-34页 |
·梁柱屈曲 | 第34页 |
·加强筋侧向扭转屈曲 | 第34-35页 |
·高级屈曲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 | 第35-40页 |
·几何非线性 | 第35-36页 |
·材料非弹性 | 第36页 |
·初始缺陷的影响 | 第36-38页 |
·边界条件 | 第38页 |
·组合载荷的作用 | 第38-39页 |
·屈曲模式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9页 |
·高级屈曲方法计算衡准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31.9万吨和10.5万吨双壳油船有限元屈曲强度分析 | 第41-82页 |
·引言 | 第41页 |
·实船基本参数 | 第41-42页 |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9页 |
·单元类型 | 第42-43页 |
·模型范围 | 第43-48页 |
·模型坐标系 | 第48页 |
·材料参数 | 第48页 |
·单元属性 | 第48-49页 |
·边界条件 | 第49-51页 |
·计算工况 | 第51-56页 |
·剪力弯矩修正 | 第56页 |
·屈服强度计算 | 第56-65页 |
·屈服强度评估标准 | 第56-57页 |
·屈服强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屈曲强度评估与分析 | 第65-81页 |
·屈曲强度评估标准 | 第65页 |
·SDA屈曲强度评估 | 第65-76页 |
·VB程序屈曲强度评估 | 第76-77页 |
·VLCC与Aframax屈曲强度分析 | 第77-79页 |
·船体结构优化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双壳LPG运输船有限元屈曲强度分析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页 |
·实船基本参数 | 第82-83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83-85页 |
·船体结构建模 | 第83页 |
·鞍部支撑结构 | 第83-84页 |
·垫块弹性模量计算 | 第84-85页 |
·材料特性 | 第85页 |
·边界条件 | 第85-86页 |
·设计载荷 | 第86-87页 |
·液罐内部载荷 | 第86页 |
·外部海水载荷 | 第86页 |
·局部剪力修正 | 第86-87页 |
·设计工况 | 第87-88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评估衡准 | 第88-89页 |
·屈服强度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89-93页 |
·屈曲强度评估与分析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总结 | 第95页 |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