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装载系统的优化与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系统介绍 | 第9-12页 |
·耙头 | 第9-10页 |
·离心泵 | 第10页 |
·吸管 | 第10-11页 |
·波浪补偿器 | 第11页 |
·泥舱 | 第11页 |
·溢流堰 | 第11页 |
·疏浚周期和最佳疏浚时间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12页 |
·不同发展阶段及主要技术特征 | 第12页 |
·后续阶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我国耙吸挖泥船发展回顾 | 第13页 |
·我国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发展的特点 | 第13-14页 |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大型化 | 第14页 |
·高度智能化 | 第14页 |
·疏浚性能优化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自航耙吸挖泥船动态建模 | 第17-33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总体模型综述 | 第18-19页 |
·泥泵-管线系统的建模 | 第19-26页 |
·泥泵模型 | 第21-23页 |
·管线模型 | 第23-24页 |
·管线中影响水头压力的其他因素 | 第24页 |
·静压头损失 | 第24-25页 |
·气蚀现象 | 第25页 |
·耙头的压力损失 | 第25-26页 |
·取决于土壤的参数 | 第26页 |
·泥舱沉积过程系统建模 | 第26-32页 |
·质量平衡方程 | 第27-29页 |
·溢流密度 | 第29-31页 |
·取决于土壤的参数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参数估计方法 | 第33-38页 |
·引言 | 第33页 |
·参数估计的方法 | 第33-37页 |
·模式搜索法 | 第33-36页 |
·最小二乘法 | 第36页 |
·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 第36-37页 |
·性能评估指标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参数估计与模型验证 | 第38-59页 |
·用于校准的数据 | 第38页 |
·泥泵-管线模型参数估计与模型验证 | 第38-48页 |
·参数估计的模型 | 第40-41页 |
·离线估计参数γ | 第41页 |
·在线估计参数γ | 第41-42页 |
·离线估计参数λf 和Skt | 第42页 |
·参数的估计值与仿真结果 | 第42-46页 |
·泵吸过程的自适应参数估计 | 第46-48页 |
·泥舱沉积过程的参数估计与模型仿真 | 第48-58页 |
·灵敏度分析 | 第48-50页 |
·参数估计的模型 | 第50-51页 |
·溢流量和溢流密度的计算值 | 第51-54页 |
·沙床高度 | 第54-55页 |
·模式搜索算法的应用 | 第55页 |
·参数的估计值与仿真结果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大摘要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