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 第9-10页 |
| (二)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 已有研究不足 | 第13页 |
| 四. 概念解释 | 第13-17页 |
| (一) 积极心态 | 第13页 |
| (二) 积极心理学 | 第13-15页 |
| (三) 积极心理品质 | 第15-17页 |
| 五.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二)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9-33页 |
| 一. 调查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19-25页 |
| (一) 调查目的 | 第19页 |
| (二) 调查对象 | 第19页 |
| (三) 调查研究流程图 | 第19页 |
| (四) 问卷设计及统计工具 | 第19-25页 |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33页 |
| (一)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 (二)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情况描述 | 第26-27页 |
| (三)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 | 第27-29页 |
| (四)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结论、对策与反思 | 第33-45页 |
| 一. 结论 | 第33页 |
| (一)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良好 | 第33页 |
| (二)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性别差异 | 第33页 |
| (三)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存在年级差异 | 第33页 |
| 二. 问题 | 第33-35页 |
| (一) 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 | 第33-34页 |
| (二) 初中生缺乏领导力 | 第34页 |
| (三)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未能密切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 第34-35页 |
| 三. 对策 | 第35-44页 |
| (一) 学校教育—主要途径 | 第36-40页 |
| (二) 家庭教育—重要支持 | 第40-41页 |
| (三) 个人内化—必要环节 | 第41-42页 |
| (四) 社会教育—重要支撑 | 第42-44页 |
| 四. 反思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 附录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