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枣保鲜技术概况 | 第9-11页 |
·低温贮藏 | 第9页 |
·减压保鲜 | 第9-10页 |
·保鲜剂保鲜 | 第10-11页 |
·辐射保鲜 | 第11页 |
·气调保鲜技术 | 第11-14页 |
·CA和MA | 第11-12页 |
·MA保鲜果蔬的原理 | 第12-14页 |
·栅栏技术及模型构建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6页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供试仪器和试剂 | 第17-19页 |
·供试仪器和设备 | 第17-18页 |
·供试试剂 | 第18页 |
·1-MCP配制及使用方法 | 第18-19页 |
·PDA培养基制作 | 第19页 |
·实验设计 | 第19-21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包装贮藏温度试验研究 | 第19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包装初始气体浓度配比的研究 | 第19-20页 |
·灵武长枣相温贮藏保鲜剂的筛选 | 第20页 |
·灵武长枣保鲜栅栏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 | 第20-21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1-24页 |
·果实贮藏品质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21-22页 |
·果实成熟衰老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22-24页 |
·果实病害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果实发病规律 | 第24页 |
·采后病原菌分离 | 第24页 |
·抑菌试验方法 | 第24页 |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第24-25页 |
·结果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6-49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包装贮藏温度试验研究 | 第26-32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好果率的影响 | 第26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失水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硬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SSC的影响 | 第28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Vc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长枣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0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PPO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温度对相温气调包装灵武MDA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包装初始气体浓度配比的研究 | 第32-40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包装中的呼吸强度(CO_2) | 第32-33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O_2和CO_2浓度变化及其平衡浓度的确定 | 第33-36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过程中失水率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过程中SSC变化情况 | 第37-39页 |
·灵武长枣气调保鲜过程中Vc含量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灵武长枣相温气调保鲜包装中最佳的气体初始浓度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灵武长枣相温贮藏保鲜剂的筛选 | 第40-44页 |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 | 第40-42页 |
·不同抑菌剂对青霉属的抑制效果 | 第42页 |
·不同抑菌剂对黑根霉属的抑制效果 | 第42-43页 |
·不同抑菌剂对曲霉属的抑制效果 | 第43页 |
·不同抑菌剂对交链孢菌属的抑制效果 | 第43-44页 |
·不同抑菌剂对灵武长枣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灵武长枣保鲜栅栏模型构建与优化设计 | 第44-49页 |
·单一栅栏因子对灵武长枣微生物的影响 | 第44-45页 |
·栅栏因子组合对灵武长枣微生物的影响 | 第45页 |
·栅栏技术参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灵武长枣保质期的推算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4 结论 | 第49-50页 |
5 展望 | 第50-5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8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