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单增李斯特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单增李斯特菌流行病学 | 第13页 |
·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因子 | 第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 | 第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子 | 第14-15页 |
·两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传统的分离鉴定 | 第15页 |
·显色培养基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7-21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菌种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溶液的配置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35页 |
·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24-29页 |
·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29-31页 |
·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31-33页 |
·市售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检测 | 第33-35页 |
3 结果 | 第35-48页 |
·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35-43页 |
·阳性质粒的制备 | 第35-38页 |
·单增李斯特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 | 第38-4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 | 第40-42页 |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43-45页 |
·双重荧光定量PCR干扰试验 | 第43页 |
·双重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及敏感性分析 | 第43-45页 |
·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第45-47页 |
·人工模拟肉样中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人工模拟肉样中两种致病菌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析 | 第46-47页 |
·人工模拟肉样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检测 | 第47页 |
·市售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2页 |
·靶基因的选择 | 第48页 |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第48-49页 |
·肉样中DNA模板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第49页 |
·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0页 |
·荧光定量PCR污染的防控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