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绪论 缘起、问题与思路 | 第10-19页 |
一、 缘起 | 第10-15页 |
(一) 课程政策研究亟待关注 | 第10-12页 |
(二) 课程改革与课程政策的关系 | 第12-13页 |
(三) 发挥课程政策的中介价值 | 第13-15页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一) 中外课程政策发展中的两极融合走势 | 第15-16页 |
(二) 什么是“好”的课程政策制定思路 | 第16-17页 |
三、 论文的思路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课程政策的历史分析 | 第19-43页 |
一、 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 | 第19-25页 |
(一) 课程政策定义 | 第20-22页 |
(二) 课程政策本质 | 第22-24页 |
(三) 课程政策载体 | 第24-25页 |
二、 实际的课程政策:中国的历程与国际的视野 | 第25-38页 |
(一) 中国当代课程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30页 |
(二) 课程政策的主要类型及代表国家 | 第30-33页 |
(三) 主要国家课程政策的比较研究 | 第33-38页 |
三、 课程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 | 第38-43页 |
(一) 课程权力的集中与分散 | 第38-40页 |
(二) 课程权力分配的合情与合理 | 第40-41页 |
(三) 课程权力的分享与共有 | 第41-43页 |
第二章 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 | 第43-56页 |
一、 价值基础与课程政策 | 第44-49页 |
(一) 课程政策研究价值基础的理论探讨 | 第44-45页 |
(二) 课程政策价值基础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三) 课程政策制定价值基础的确认与实现 | 第48-49页 |
二、 不同课程权力类型下的课程政策价值观 | 第49-51页 |
(一) 统一论:中央集权型课程政策的价值观 | 第49-50页 |
(二) 适应论:地方分权型课程政策的价值观 | 第50页 |
(三) 特色论:学校自主决策型课程政策的价值观 | 第50-51页 |
三、 理想课程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 | 第51-56页 |
(一) 学科、社会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统一 | 第52-53页 |
(二) 国家、地方与个人利益要求的协调 | 第53-56页 |
第三章 课程共有:课程政策的理想模式 | 第56-74页 |
一、 课程共有: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权力分配方式 | 第57-63页 |
(一) 定性与定位 | 第57-59页 |
(二) 具体分配内容 | 第59-61页 |
(三) 基本原则 | 第61-63页 |
二、 课程共有: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政策价值观 | 第63-69页 |
(一) 作为实践的价值观 | 第63-66页 |
(二) 作为反思的价值意识、开放精神和民主决策的作风 | 第66-68页 |
(三) 作为更新的价值观--超越论 | 第68-69页 |
三、 课程共有: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政策制定模式 | 第69-74页 |
(一) 实施不同课程政策类型的效果比较 | 第70-71页 |
(二) 课程政策制定模式的转变 | 第71-74页 |
第四章 课程共有的可行性分析 | 第74-92页 |
一、 前提条件:超越集权与分权的二元对立思维 | 第74-80页 |
(一) 变控制为参与 | 第75-77页 |
(二) 变寻求差异为寻求共识 | 第77-78页 |
(三) 变两极思维为共有思维 | 第78-80页 |
二、 关键措施:强化、优化课程权力的表达能力 | 第80-87页 |
(一) 强化教师、学生及家长课程权力的表达 | 第82-85页 |
(二) 加强地方和学校课程权力的表达 | 第85-86页 |
(三) 优化课程专家课程权力的表达 | 第86-87页 |
三、 现实基础:课程共有的可行性条件 | 第87-92页 |
(一) 政治与文化条件 | 第88-90页 |
(二) 经济与技术条件 | 第90-91页 |
(三) 法律与行政条件 | 第91-92页 |
结 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3页 |
后 记 | 第103-104页 |